天天看点

铁兵散文|说秤

作者:铁色文创

原创:刘伟兵

铁兵散文|说秤

去年秋末,我们全家人到苏北大丰走亲访友,亲家的好友非常热情地请我们品尝苏北带有江南特色水煎包和鱼汤面。这天一早我们来到老城百乐门《朱家》上海老味道的小吃店。店面虽不大,但一进门,哇,门右侧悬挂着一杆足有三米长的大钩秤,顿时引起我的好奇。

只见秤勾吊着一个大圆筐,不少食客带着小孩儿在那称着玩。瞧着大秤我在沉思着,五十多年没见着这样的大秤杆啦。记得当年农业社时,每到秋收场院里最亮眼的是这杆大秤,有两个壮小伙子抬着它,一麻包,一口袋称着。队干部或保管员专门把秤杆,将称完的粮包然后装在大马车上,送往各公社粮库。那时的口号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才是自己的”,那就是按年终挣的工分折合计算分给社员一年的口粮,剩余的要颗粒归仓。社员辛劳一年期盼的就是能领够一年的口粮。也希望把秤杆的队干部,秆砣往后挪点,秤杆抬高一点。这大秤呀,放下起来,起来放下,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这时只听我孙女喊爷爷:“咱们该吃饭了,您一个劲儿盯着大杆秤,在想啥?我说五十多年没见着它啦,想过去呀!“那这大秆怎样秤东西?是谁发明的?它比电子秆准吗?”她这一问,我还真蒙了,这么秤东西可以告诉她个大概,但这大秆出自何朝何代又是何人发明的?真是一时回答不上来。感到很尴尬。从小记事起就认识秤,这把年纪了却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这不掉链子吗?

心想,真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呀,我一定把这杆秤好好向老辈子讨教讨教,事后专门请教了我的叔叔还有比我年长的几位老大哥。他们也没说清楚秆杆的发明和历史。这也不怪人家,你想,从七十年代就由机械式台案秤代替大杆秤了,逐渐发展双面弹簧度盘秆和电子秤了,它们不但稳定性好且数字计量清晰准确,奸商不易作弊。据资料上显示,杠杆原理问世早于欧洲,大陆衡量三大件是尺、斗、秆。文献记载,杆秤创始应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1989年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也发现了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秤杆呢?搜索了百度是这样表述的;称杆的制作传说有两种说法,一是鲁班所发明的,二是范蠡所制作,鲁班在发明木杆秤时,它是根据北斗星和南斗星在秤杆上刻了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了“福、禄、寿”三星,正好是16星,后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的诏书。另一种说法是范蠡他由一个鱼贩那里得到了启示,就是用一根竹竿,一边放水桶,一边放鱼,利用杠杆的原理发明,后来他进行了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秤上克制了13颗星花,定13两为1斤,但因为有些商贩常常缺斤少两,便添加了,“福、禄、寿”三星,其表明,如短一两就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减寿。杆秤是由秤杆、秤砣、秤盘等组成的,古人将秤砣叫“权”,它是按轩辕星座表意制作,属星宿,是主雷雨神,秤杆称作“衡”象征紫薇星座,从而权衡“轻重”也是由此而来的。所以说,中华民族衡量的基本量具的诞生,凝聚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血汗,反映了文明古国商贸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民间使用秤作为一种吉祥物,将其视为当家理财的一种神,寓意为有秤当家,家财兴旺之意,一个当家人要是会识秤、会用秤才能理财。而且一句话叫做“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谚语,叫做“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杆秤作为大陆的国粹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赋予它的文化内涵,也是作为公平、公正的象征,把它作为天地良心的标尺。秤杆说道很多,不但衡量物体的重量,更是用来衡量人心,无论是做秤的人,用秤的人,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道,把心摆正,通过杆秤称出人心的诚信、诚实、诚意和正义。这也是中华传统内涵的传承。

铁兵散文|说秤

离开小吃店,我又打量了一遍大秤杆,忽然发现右侧的墙壁上,隐隐约约有这么几行字,《朱氏食谱》经商家训;秤,称金,称银,称良心。秤心———诚实做人,言而有信。有道是,为人做事,把心放在秤星上,公公正正,踏踏实实,人心一杆秤,称的不仅是物重和人心,也不是称的金银的物重,而是称的是你我的福报!

愿天下经商的都要向朱家家训说的那样,诚实诚信诚意对待每一个客户,只有这样才方显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精深之大义美德。

(作者原铁道兵九师)

铁兵散文|说秤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

责任编辑:梦醒

编发: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