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王善勇,來源丨科學網部落格(有删減)
最近和幾位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聊天,他們問我回國和在國外發展哪個更好。我說,這個很難講,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人各有志,不能一概而論。
但凡說到選擇,一定要順應時代潮流,總不會有錯。“好風憑借力”就是這個道理。所謂順應時代潮流,就是要看你所在的領域,目前在世界各國是處于上升階段還是走下坡路。
一個人旺盛的學術生命也就是二三十年。有生之年,要想做出點像樣的成果,路的選擇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
閑言少叙,下面幾點建議,希望對年輕人能有幫助。

#1 一定要教學,要教就教核心課程
如果能有機會給留學生全英文授課,當然最好。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對一個剛畢業的年輕博士,尤為重要。
為什麼重要?首先,“博士”這個稱呼并不代表着博大精深,什麼都懂。相反,随着學科分得越來越細,大多數博士的課題其實很窄。也就是說,博士生的知識面其實并不寬。
也許有人會說,博士們在大學、碩士,甚至博士階段已經學過很多基礎課程了,現在強調給大學生或研究所學生授課,對博士的知識積累和提高能有多大幫助?會不會是浪費時間?我的了解和體會非常不同。
年輕博士的大學、研究所學生的課程學習經曆,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個好成績或學分。而當你真正教學的時候,要想把别人真正教懂,對教材上的知識的認識深度和廣度要求會非常高,這就強迫你在短時間内要閱讀大量相關書籍和文獻,幾年下來對一個人基礎的夯實是非常重要的。
#2 組建自己的團隊
一個人也是團隊。也就是說,要有獨立科研的意識。當然,有出色的研究所學生和博士生加盟,熱烈歡迎!對研究所學生的培養不要做甩手掌櫃,而是和他們一起成長。
一個人在學術上最巅峰的時期就是博士畢業這五年,基本決定了一個人一生所能達到的高度,其實是一個團隊能達到的高度。
有人認為,最開始融入團隊也很重要,也沒有錯,這其實和獨立做科研并不沖突。最好的融入就是自己有獨到的東西,在大團隊裡你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不是可有可無。
#3 要持續出成果
這裡所說的成果,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論文,高水準的論文。如何界定高水準的論文?那就是本領域主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國家管理層面反對的所謂“唯論文”,跟你其實沒有任何關系,那隻是管理層面需要改進的事情。發論文、發高水準論文的目的,就是要與各國同行進行交流。論文是和同行交流最好的載體。
為什麼要持續發表呢?這和“十年磨一劍”并不沖突。“十年磨一劍”隻是個比喻,并不是十年不出成果。持續發表的好處就是不間斷地保持和國内外同行的交流,通過論文的反複交流,你能得到回報。
這個回報會告訴你,你在這個領域中到底處于怎樣的水準。好處是你既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夜郎自大。
另外,好的論文發表記錄,對你持續獲得基金資助非常有幫助,這在全世界的學術界都通用。
#4 積極參與和學術密切相關的社會服務工作
比如說給高水準期刊審稿。很多年輕人覺着這種無償的工作很浪費時間,沒什麼好處。這就有些目光短淺了。
判斷一個年輕學者是否活躍,除了自己的成果讓同行看到外,在學術界的各種服務貢獻也很重要,比如期刊的編委。而期刊主編吸收新編委的标準,就是看你審稿的數量和品質。
是以,做事不要太功利。奉獻、無償幫助别人的心态,不但會讓自己愉悅,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5 繼續學好英文
英文的重要性,不必多說。我有不少朋友,回國很多年了,還在堅持每天聽英文新聞,閱讀大量英文文獻。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國内一位年近古稀的大院士。一次國際會議上,這位院士用英語進行報告,旁邊的一位老外大牛教授不禁感歎,這位老先生的英文真棒!
後來聊天我才知道,這位老先生在國内幾十年如一日學習英文,已經養成了習慣,不僅學術水準一流,英文水準讓老外都感到驚訝。
#6 永遠戰鬥在第一線
我們有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句話放在當代,尤其是學術上是錯的。
有人經常慨歎,“我就是一個幹活的人”,言外之意沒有那些高大上的領軍人物風光。其實做一個在第一線幹活的人有什麼不好?真正幹活的人,永遠掌握第一手資料。當你和人讨論,做報告的時候,你是心裡最有底的人。
學術上,大家真正瞧得起的,永遠是那些實實在在的技能和觀點。是以,不需要把太多的時間用在和大牛們搞關系上,因為厲害的人物最看重的,永遠是你的幹貨,而不是别的。
#7 不斷學習新的技能
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靠吃博士階段的老本,很快就會被淘汰。那應該怎麼辦呢?我的答案是:終身學習。
具體來說就是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每年(尤其寒暑假)必須讀哪些書,尤其是大部頭的專業書,掌握程式設計上哪些新的技能,對新的儀器,裝置還有哪些需要學習、掌握,等等。總之,就是“學無止境”。
#8 有人說:“回國發展,情商很重要”
在我看來,最高的情商就是心态放平、做事靠譜、誠實守信、積極向上。沒有人不喜歡這樣的年輕人、這樣的同僚、這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