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谛林 稽核/子揚 校正/知秋
2020年下半年,華為被層層禁令封鎖至今,全球手機市場格局就一直在變動中。雖然頭部品牌還是那幾家,但彼此之間暗流湧動,名次也不斷更新。
歐洲手機市場銷量洗牌
2月8日集微網消息,知名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公布了2021年度歐洲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排行榜。
縱觀榜單中的前六大手機品牌,果然不出筆者所料,已經看不到華為的身影。
事實上,不僅僅是在歐洲市場,在全球市場中華為也已經淪為“Others”行列,在中國市場,華為更是讓出了銷量第一的位置,直接跌至末位。
總而言之,2020年的多輪禁令,對華為智能手機業務造成了重大打擊。盡管華為曾具備超越三星電子的能力,可如今這家國産手機領軍者已然被牢牢壓制住。
華為跌倒後,市場中的一衆競争者享受到“華為紅利”,幾乎都實作了市場占有率的提升。
例如小米,就曾超越蘋果,僅次于三星電子位列世界第二;還有蘋果公司,在2021年第四季度力壓三星,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不過,從年度榜單上來看,華為跌倒後,沒有一個品牌能夠代替華為與三星抗衡。這家霸占榜首多年的南韓電子巨頭,重新領跑歐洲市場。
華為跌倒後三星重新領跑
根據榜單中的詳細資料可知,三星電子在2021年度憑借32%的市場占有率,力壓蘋果、小米等競争對手,拿下第一的寶座。
由此可見,華為的落榜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三星電子帶來了積極影響。當然,三星電子之是以能夠持續領跑市場,絕非單純依靠“華為紅利”。
在華為嶄露頭角之前,三星電子就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的王者,是将諾基亞趕下神壇的新領頭羊。
雖然在高端市場一直輸給蘋果公司,可借助機海戰術以及多年來打下的堅實基礎,三星電子牢牢霸占着全球第一。
多年來,真正能夠撼動三星電子地位的隻有蘋果和華為。如今華為跌倒,在筆者看來除了蘋果之外,已經沒有哪個國産手機品牌能夠與之一戰。
中國品牌霸占4席
跻身歐洲前六的手機品牌中,中國品牌霸占4個席位,從整體上來看國産品牌實力強大,可單拎出一個來看,國産品牌與美韓巨頭之間的差距不可謂不小。
以榜單中排行最靠前的小米為例,這個曾超越蘋果跻身世界第二的國産品牌,在歐洲智能手機市場的占有率達到20%。
相比2020年實作了50%的增長,但與蘋果之間還有6%的差距,與三星電子的差距更是高達12%。
連小米都如此,更何況是排名更靠後的OPPO、realme和vivo,尤其是倒數第一的vivo,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隻有1%。
即便是四個國産手機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加起來,也低于三星電子在歐洲智能機市場的份額。
由此可見,在西方市場國産手機品牌與國際大廠之間的差距有多大。而之是以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國産手機品牌崛起較晚,在進入歐洲市場之前,蘋果和三星電子就已經深得歐洲消費者的青睐。
不僅僅是歐洲,在全球市場同樣如此,得益于先發優勢,蘋果和三星電子的基礎打得相當牢固。
而且,因為衆所周知的影響,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有些偏見,是以國産手機廠商從國内走向全球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波折。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相比三星電子和蘋果的産品,國産手機品牌的旗艦機的确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抛開系統、硬體和品質感不談,隻是在單機利潤上,三星旗艦和iPhone就遠勝國産高端機。
尤其是iPhone,幾乎霸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半數以上的利潤額。在單機利潤較低的情況下,國産手機品牌想要提升上來難度不小。
更何況,國産手機廠商在品牌價值和影響力上原本就不占優勢,能夠拿到市場佔有率,靠的是高成本效益以及功能多樣性。
當然,這并不意味着國産手機品牌完全不能打,畢竟核心競争力不同,再者,筆者認為相比蘋果和三星,國産手機廠商有着更出色的營銷手段。
寫在最後
或許現在談超越蘋果比肩三星為時尚早,但筆者相信,國産手機會不斷嘗試向更高的梯隊進發,直到達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