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談論星座,幾乎是跟談論天氣一樣常見的聊天話題。人們迷戀星座,又從來不關心星座如何誕生!
殊不知,星座可不是從西方流傳過來的新鮮玩意,早在千年前中國古人就已經開始在玩星座了。

你不相信?那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人什麼時候開始玩星座的。
最初,十二星座在古巴比倫時期被命名為“黃道十二宮”,曾經傳入希臘,然後在西元前後,流傳到印度。在6世紀時,十二星座随着佛經從印度來到中國。
現存最早關于星座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隋朝時期,當時有一位從天竺來的高僧,他帶來了自己翻譯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經》。
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是九月時,射神主當;十月時,磨竭之神主當其月;十一月,水器之神主當其月;十二月,天魚之神主當其月;正月時,特羊之神主當其月;二月時,特牛之神主當其月;是三月時,雙鳥之神主當其月;四月時,蟹神主當其月;此五月時,師子之神主當其月;此六月時,天女之神主當其月;是七月時,秤量之神主當其月,八月時蠍神主當其月。”
隻不過,十二星座的叫法與現在不太一樣。比如白羊叫特羊,金牛叫作特牛——“特”字,是雄性的意思。
處女叫天女,雙子也很好玩,大約是“在天願為比翼鳥”的聯想,是以被譯為“雙鳥”。
至于羊身魚尾的動物形象叫作“磨竭”,則是梵文makara的音譯,這也是後來88星座中唯一保留音譯的星座,就這樣摩羯一開始就注定成為不平凡的星座。
除了名字有些不同,它們幾乎和現在大家認知的十二星座一模一樣。
雖說我們現在很着迷的星座學,早在隋朝就傳入大陸,但直到唐朝才有很多文藝青年信從,然後到宋朝才在全國流行起來。
圖像史料、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都可以證明宋朝的民間社會已廣泛知道十二星宮,甚至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談及宋人對星座文化的癡迷程度,就不得不提北宋大文豪蘇轼。
大文人蘇轼官運起伏得離奇,他這一生共在 14 個州縣擔任過職務,足迹遍布神州大地。才情極高,詩詞廚藝俱佳,但在仕途上一直不受重用。
面對坎坷的仕途,蘇轼卻始終懷有剛毅堅韌的性格,或許這與他對星座研究頗深有關。
蘇轼曾不止一次地感慨,之是以懷才不遇肯定是因為他的星座是“磨竭”才造成的。
蘇轼曾在《東坡志林·命分》中寫到:“退之(即韓愈)詩雲:我生之辰,月宿直鬥。乃知退之磨蠍為身宮,而仆乃以磨蠍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
大白話就是:韓愈的上升星座是摩羯座,我蘇轼的太陽星座也是摩羯座,我和韓愈倆人真的好慘啊!因為都是摩羯座,是以一生受苦。看來摩羯不是什麼好星座。
黑完自己還不忘黑自己的好朋友,蘇轼的朋友馬夢得也是摩羯座。
他故意嘲弄馬夢得說:“馬夢得與仆同歲月生,少仆八日,是歲生者,無富貴人,而仆與夢得為窮之冠;即吾二人而觀之,當推夢得為首。”
大概的意思就是,取笑馬夢得的命理比他還要倒黴。
蘇轼之是以這麼喜歡黑摩羯座,是因為自己的偶像韓愈說“磨竭”不好,可見古人追星也很瘋狂。
韓愈的《三星行》中寫到:“我生之辰,月宿南鬥。牛奮其角,箕張其口。牛不見服箱,鬥不挹酒漿。箕獨有神靈,無時停簸揚。無善名以聞,無惡聲以讙。名聲相乘除,得少失有馀。三星各在天,什伍東西陳。嗟汝牛與鬥,汝獨不能神。”
從中可以看出韓愈自怨自艾的情緒,感覺自己時運不濟,全都是因為摩羯座。
大概是因為蘇轼影響力太大,以至于到了後期,文人們隻要是覺得自己仕途坎坷,都會說自己也和韓愈蘇轼一樣是摩羯座。
文天祥就曾暗戳戳流露過這樣的想法:“磨蠍之宮星見鬥,簸之揚之箕有口。昌黎安身坡立命,謗毀平生無不有。我有鬥度限所經,适然天尾來臨醜。雖非終身事幹涉,一年貝錦紛雜糅。”
不僅如此,到了清朝的曾國藩、李鴻章都曾表示過摩羯座确實命不好。就這樣,宋、元、明、清,摩羯黑出現在每一個朝代,每一個朝代都會有精神領袖站出來吐槽它。
摩羯座真的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被黑的不是一般慘!直到清朝末年,足足延續了幾百年。
順便提一句,摩羯一開始的音譯是磨竭,這個磨羯在中國文化還有另外一重影響。
它的形象,在隋唐時期變成了一種瑞獸,頻繁出現在寺廟雕塑、器皿紋飾和墓葬雕刻上,逐漸演化出龍首、獸角、鳥翅,鯉魚身等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吉祥元素,以至有了個文物學上的專有名詞,叫作磨羯紋——即大名鼎鼎的魚龍紋。
工作不順,怪星座就算了,你能想象他們的軍事家在打仗前用星座來預測打仗能不能赢嗎?
北宋有一本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被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稱作“軍事技術的大百科全書”,裡面記載了很多關于時間和星座的關系:“春風,二月中……後三日入白羊宮,其神天魁”、“夏至,五月中,後六日入巨蟹宮,其神小吉”。
也就是說宋朝人打仗那會兒,發起進攻前竟然要先看看本周運勢最旺、最适合打仗的是哪幾個星座,甚至給最适合擔任将軍的幾個星座列個排名榜。
萬萬沒想到,如此嚴謹的事情竟然是這樣安排的,如果打仗的時候碰到水逆,那豈不是很慘?
由此可見,十二星座并不隻是一個來自西方的話題,早在大陸古代,智慧的人們就開始研究它了。
十二星座運勢預測,現代人熱衷,其實古人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