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次真的不一樣?如何了解美聯儲“随機應變”式新架構

作者:華爾街見聞

在1月的FOMC聲明中,美聯儲提到“很快”将“适合”加息,清晰地表明3月加息即将到來,不過對于具體的政策路徑,鮑威爾在新聞釋出會問答環節多次強調,官員們并未做出任何決定,并表示FOMC需要保持靈活應變("nimble"),不排除任何選擇。

鮑威爾表示,“我們将根據接下來公布的資料和不斷演變的前景去做決定”。

這番表述給市場營造了一種不确定的氛圍:美聯儲今年到底會加息幾次?前幾次會議是否會大幅加息50個基點?縮表的時間點?這些問題仍然不明确。

瑞銀分析師Jonathan Pingle在最近的報告中指出,1月FOMC會議在回答哪條政策利率路徑最為合适時,重點提到了靈活應變(nimble),這意味着2022美聯儲貨币政策從“新常态”轉變為“靈活應變”,并将加速轉向“資料依賴性”。

這聽上去與耶倫當年強調加息将基于經濟資料的理念似曾相似,也似乎可以對應到更早一點的“自由裁量權”(discretion)。

那麼,如何了解美聯儲這種“随機應變”式新架構?瑞銀認為這一次與耶倫時期的“資料依賴”不一樣,那到底哪兒不一樣?對于市場來說意味着什麼?

“随機應變”式新架構:本質仍是保持自由裁量權

除了表示“很快”就開始加息外,1月會議基本放棄了前瞻性指引。

鮑威爾先是在釋出會上表示不排除每次會議都加息的可能性,将最為嚴重的情況抛了出來,但随後美聯儲官員陸續發表講話,風格又更加溫和和留有餘地。

目前,基本上所有官員都對3月加息50個基點進行了回擊,大多數官員似乎都在暗示今年大約将加息4次,每次25個基點。

很多官員也表達了政策将遵循資料的信号:

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一開始表示如有必要可以一次加息50基點,但随後又立馬“改口”稱,加息50個基點不是他在3月份的首選政策行動;他在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希望2022年加息三次,但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他還表示:“我認為主席想要傳達的資訊是:我們沒有走上任何特定的軌道。資料會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

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尼爾·卡什卡裡1月28日表示:“我們希望物價壓力會随着供應鍊問題解決而自然得到緩解,這意味着美聯儲不得不做得更少。現在,委員會已經發出信号,大多數官員認為今年可能會有三次加息,每次大約25個基點。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相應的資料。”

舊金山聯儲主席戴利1月31日表示:“多多參考才是合适的。假設2022年加息4次,利率達到1.25%,這是相當大的緊縮,但也是系統中留下的相當大的空間,因為中性利率是2.5%,這仍然在支援經濟,而不是造成破壞。我認為這種平衡是應對我們面臨的不确定性的恰當方式。”

費城聯儲主席帕特裡克·哈克2月1日表示:“我們能一次加息50個基點嗎?可以的。但我們應該嗎?我現在不太确定這一點……如果通脹保持在現在的水準,并繼續下降,我不認為會加息50個基點。”

瑞銀認為,官員們以季度加息開始,回避了市場每次會議都加息的推斷,保留了以後加速或放緩政策的選項。

目前瑞銀的基線預測是,FOMC将通過今年每個季度(3月、6月、9月和12月)加息25個基點來撤走寬松政策,并在5月的FOMC會議(或可能不遲于7月的會議)上開始縮減資産負債表。

然而,該行認為,這條路徑将高度依賴于資料,尤其是通脹資料以及反映通脹前景的資料。其中,5月份的通脹資料将是影響政策走向的分水嶺:

如果上半年(一直到5月)通脹資料出人意料地繼續上升,那麼在今年下半年,FOMC可能會從季度加息轉向每次會議加息的節奏,6月FOMC會議可能會開始傳達7月加息的信号,然後在随後的會議上,根據需要,連續加息25個基點。

反過來,如果下半年通脹開始走軟,FOMC也可能會暫停加息。

這表明,新架構保留了美聯儲今年下半年所需的“靈活應變”的選擇權,而從本質上看,美聯儲仍是在保持自由裁量權。

這次真的不一樣?

美聯儲一直避免使用某種固定的規則來限制自己的貨币政策決策,如在耶倫時期,為了保持自由裁量權,美聯儲常常推動理論先行,以創新性的學術研究成果來對架構不斷更新。

到了鮑威爾時代,尤其在疫情爆發後,這樣的傾向更加明顯。媒體甚至用“鮑威爾的美聯儲仿佛格林斯潘時的模樣”來形容鮑威爾強調自由裁量,拒絕條條框框。

但是自由裁量權有其缺點。在沒有堅定承諾的情況下,美聯儲更難讓市場相信,其實作2%的通脹目标是認真的。

不過,瑞銀認為,如今美聯儲的“資料依賴”與之前20年的情況截然不同,在耶倫作為聯儲主席的時期,盡管美聯儲政策有着非常明确的“資料依賴性”,耶倫經常說,“政策并沒有按照預先設定的路線走”,但當時的加息路徑基本上遵循了一種穩定、可預測的模式。

比如2015年6月,舊金山聯儲主席Williams在當時的FOMC會議後發表講話說:“這對利率意味着什麼?正如我所說的,政策是依賴資料的。”演講以“我不能告訴你具體加息日期……但無論如何我不能……”結束。

但在那次會議上,美聯儲對2015年第四季度GDP的預測中值為1.8%-2.0%。最終結果證明,四季度GDP為1.9%。

這說明,當時的美聯儲對經濟資料很大程度上是有掌控的,美聯儲是可以預先設定政策路徑的,然而這一次真的不一樣。

因為在新一輪加息周期中,資料的可預測性太低了。

拿最關鍵的通脹資料來說,近期費城聯儲調查的專業預測員對2021年第四季度GDP平減指數(衡量通貨膨脹的常用名額)的預測離散度,高達金融危機期間的峰值。這種不确定性的增加讓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那些年,也就是所謂的“通脹大緩和”之前的幾十年。

這次真的不一樣?如何了解美聯儲“随機應變”式新架構

當下對于未來通脹的預期,分析師存在很多分歧,疫情導緻的供應鍊中斷無疑是其中的擾亂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有分析師認為,與“通脹大緩和”時期菲利普斯曲線平坦化(指失業率下降,并沒有帶來通脹率的上升)相對的是,如今的經濟環境——全球化趨勢已經在2008年出現逆轉,資本要素價格下行面臨零利率限制,全球人口紅利漸行漸遠,老齡化社會的負擔越來越重,貨币政策也悄然降低了穩通脹的權重,貨币當局不僅面臨着更複雜的權衡,還需謹慎維護其獨立性,這些因素都是呼喚通脹回歸和菲利普斯曲線“複活”的力量。

今天的美聯儲面臨着更大的挑戰,經濟前景更加不确定,宏觀經濟資料的波動性要大得多。在專業預測人士眼中,即使是對已經過去的第四季度,經濟預測分歧也非常大。

是以,瑞銀認為,在“大緩和”時期,資料依賴可能是一種逃避,但目前背景下的資料依賴性是必要的。考慮到廣泛的不确定性和資料波動性,FOMC别無選擇。

政策将有更不穩定的風險

雖然美聯儲“随機應變”式的新架構有助于其及時應對各種可能的結果,但重複一下前文,自由裁量權是有其缺點的,對于市場而言,這種靈活性也意味着更少的可預測性,可能更少的規律性。

除此之外,如果央行依賴于資料,而資料相比近代曆史更不穩定,這意味着政策也有更不穩定的風險,這也代表着宏觀經濟波動的另一個來源。

而瑞銀表示,央行對波動性加劇的資料的依賴,将是宏觀經濟新時代的一部分。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下傳APP檢視更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