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DDD理論學習系列(8)-- 應用服務&領域服務

DDD理論學習系列——案例及目錄

1. 引言

單從字面了解,不管是領域服務還是應用服務,都是服務。而什麼是服務?從SOA到微服務,它們所描述的服務都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我們可以了解為服務是行為的抽象。從字首來看,根據DDD的經典分層架構,它們又隸屬于不同的層,應用服務屬于應用層,領域服務屬于領域層。

  • 應用層(Application):負責展現層與領域層之間的協調,協調業務對象來執行特定的應用程式任務。它不包含業務邏輯。
  • 領域層(Domain):負責表達業務概念,業務狀态資訊以及業務規則,是業務軟體的核心。

是以綜合來看應用服務是用來表述應用行為,而領域服務用來表述領域行為。

那怎麼了解應用行為和領域行為呢,應用行為描述了一個具體操作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環節,而領域行為是對應用行為的細化,用來處理具體的某一個環節。比如,我們手機購物,從購物車結算這一場景來舉例,這就是一個應用行為。而這個應用行為又主要包括金額計算、支付、生成訂單,這些子環節就可以了解為一個領域行為。

我們就不咬文嚼字了,下面我們就一一展開。

2. 應用服務

應用服務是用來表達用例和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的主要手段。

應用層通過應用服務接口來暴露系統的全部功能。在應用服務的實作中,它負責編排和轉發,它将要實作的功能委托給一個或多個領域對象來實作,它本身隻負責處理業務用例的執行順序以及結果的拼裝。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它隐藏了領域層的複雜性及其内部實作機制。

應用層相對來說是較“薄”的一層,除了定義應用服務之外,在該層我們可以進行安全認證,權限校驗,持久化事務控制,或者向其他系統發生基于事件的消息通知,另外還可以用于建立郵件以發送給客戶等。

應用層作為展現層與領域層的橋梁。展現層使用VO(視圖模型)進行界面展示,與應用層通過DTO(資料傳輸對象)進行資料互動,進而達到展現層與DO(領域對象)解耦的目的。

3.領域服務

領域層就是較“胖”的一層,因為它實作了全部業務邏輯并且通過各種校驗手段保證業務正确性。而什麼是業務邏輯呢?業務流程、業務政策、業務規則、完整性限制等。

當領域中的某個操作過程或轉換過程不是實體或值對象的職責時,我們便應該将該操作放在一個單獨的接口中,即領域服務。請確定該服務和通用語言時一緻的;并且保證它是無狀态的。

根據這句話我們有幾個問題需要理清:

  1. 什麼時候使用領域服務?
  2. 領域服務無狀态怎麼了解?

領域服務是用來協調領域對象完成某個操作,用來處理業務邏輯的,它本身是一個行為,是以是無狀态的。狀态由領域對象(具有狀态和行為)儲存。

上面也說了,領域對象是具有狀态和行為的。那就是說我們也可以在實體或值對象來處理業務邏輯。那我們該如何取舍呢?

一般來說,在下面的幾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領域服務:

  • 執行一個顯著的業務操作過程
  • 對領域對象進行轉換
  • 以多個領域對象為輸入,傳回一個值對象。

4. 案例分析

我們拿經典的轉賬問題來分析一下:

而針對轉賬這一操作,它的業務用例應該是這樣的:

  1. 檢查賬号餘額是否足夠
  2. 檢查目标賬戶賬号是否合法
  3. 轉賬
  4. 短信通知轉賬雙方

其中1,2步是轉賬的合法性校驗屬于轉賬業務的一部分,是以,1,2,3均應該放到領域層通過領域服務來實作。短信通知,它并不是是轉賬的核心業務,因為這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比如隻有客戶訂閱了賬号變動通知我才發短信。是以将第4步歸類到應用服務中去實作,就確定了領域服務的純粹性。

而至于持久化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想,領域邏輯應該隻關心業務邏輯,才能保證領域邏輯的可重用性。将持久化放到應用層,我們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性。

5.總結

當應用服務中的邏輯趨于複雜時,我們就要小心領域邏輯洩露到應用服務中去。而在使用領域服務時,我們又要避免過度使用,因為會導緻貧血領域模型。畢竟有些單一的操作更适合放到領域對象(實體和值對象)中去。

是以總結以下:

  1. 服務是行為的抽象。
  2. 應用服務通過委托領域對象和領域服務來表達用例和使用者故事。
  3. 領域對象(實體和值對象)負責單一操作。
  4. 領域服務用于協調多個領域對象共同完成某個業務操作。
  5. 應用服務不處理業務邏輯,領域服務處理業務邏輯。

參考資料

DDD與分層架構--秋水逍遙

推薦連結:你必須知道的.NET Core開發指南

推薦連結:你必須知道的ML.NET開發指南

推薦連結:你必須知道的Office開發指南

推薦連結:你必須知道的IOT開發指南

推薦連結:你必須知道的Azure基礎知識

推薦連結:你必須知道的PowerBI基礎知識

DDD理論學習系列(8)-- 應用服務&領域服務

關注我的公衆号『微服務知多少』,我們微信不見不散。

閱罷此文,如果您覺得本文不錯并有所收獲,請【打賞】或【推薦】,也可【評論】留下您的問題或建議與我交流。

你的支援是我不斷創作和分享的不竭動力!

作者:『聖傑』

出處:http://www.cnblogs.com/sheng-jie/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結,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