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刷評”不能成生意 “點評生态”亟待“清朗”

新聞背景:

近年來,有關部門多次開展打擊刷單炒信、虛假宣傳等不正當競争行為的專項整治行動,一些點評類平台也出手整治刷分控評等流量造假問題,每次處理的賬号都數以萬計,但刷分控評等亂象依然難以根除。

“刷評”不能成生意 “點評生态”亟待“清朗”

創意圖檔 中國經濟網許子傑制作

“刷分控評”觸碰法律紅線

“點評生态”被破壞,吃虧的首先是消費者。以餐飲為例,一些網紅餐廳有名無實,慕名而來的消費者耗費時間排隊等位,結果卻頻頻踩雷。為了高分排名,不少商家甚至借助第三方機構高價購買好評。長此以往,用心做産品的商家寂寂無聞,花錢買好評的卻聲名在外,劣币驅逐良币,擾亂了正常市場秩序。

站在法律層面看,網絡水軍的産業鍊中,不管是最末端的參與者,還是更高層級的組織者;不管是自我炒作、營銷為目的,還是以诋毀、“黑”競争對手為目的來組織跟帖、評論,都已經涉嫌違法甚至犯罪,這一點毋庸置疑。

從源頭上整治“點評生态”

點評類網站的基石,就是消費者“真實意見”自發分享所形成的“參照價值”。但從實踐回報來看,這條賽道似乎并沒有那麼容易行得通。首先,願意“共享消費體驗”的使用者未必有那麼多,很多人在網絡場域内,都屬于是“靜默”“少言”“潛水”的。由之順勢引出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大量能說會道、别有所圖、組織化的“職業玩家”充斥其間輾轉騰挪,從源頭污染了這一領域的資訊質素。

究其根源,還是商家缺少商業道德、挑戰法律底線,将“點評”視為獲得短期利益的工具。雖然高流量往往會帶來高收益,但如果将流量當作唯一的指揮棒,則會使整個市場變得浮躁。

合力切斷網絡水軍利益鍊

平台是管理網上評價最直接、效率也較高的途徑。“刷分控評”會影響平台的客觀和中立,失去公信力的點評平台也難以長久。是以,平台應加強對入駐商家的管理,利用背景算法、識别程式等對評價真實性進行監測,對涉嫌“刷分控評”的商家,采取警告、屏蔽、降低違規賬号發言權、限制交易等分級懲罰舉措。此外,市場監管部門要同網信、公安等其他部門形成監管合力,創新監管方式,多方共建真實可信的“點評生态”。

同時,在一些報道中也提到,網絡水軍群體的警惕性很高,經常是任務完成就解散群組,讓收集證據和認定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相關執法部門也要及時跟進,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進行嚴厲打擊,與平台形成合力,切斷網絡水軍的利益鍊。

(以上綜合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羊城晚報、光明網)

微言大義:

@呼噜秀才:之前有人出600元買我的賬号,沒敢賣,我還得用呢。

@來年依舊笑桃春:要淨化網絡空間,相關部門好好監督和管控吧。

@盛世美顔如穎随行:呵呵,這次是刷評分,下次是什麼?直接說瞎話?

@啊笨貓:5塊錢打分,我看到好多這種廣告。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如今,刷分控評的“花樣”不斷翻新,真是坑了顧客、亂了市場、苦了商家。要知道,無論“返現”求好評,還是“水軍”刷差評,若非真實可信,就失去了評價的意義。口碑和信譽不是“刷”出來的,“刷評”更不能成為一門生意,建構良性健康的“點評生态”,亟待商家、平台、使用者和監管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