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生娃會上瘾嗎?
當初放開三胎時,身邊的同僚無論男女,不管有沒有孩子,都表示:
三個孩子?
生不動,也養不起!
但就在海峽那端的台灣省,39歲的郭詩薇、許弘勳夫婦卻在10年間孕育了6個孩子。

沒有家産萬貫,也沒有豪宅别墅,掙錢養家的爸爸也隻是普通上班族。
原本以為,這将是一個雞飛狗跳、充滿無奈與心酸的家庭。
但在真人秀《誰來晚餐》中,卻看到了一個溫馨和睦的7口之家。
01
這是台灣省新北市淡水區一個“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
爸爸許弘勳,39歲,在日企做房産中介,負責掙錢養家。
媽媽郭詩薇,39歲,是名全職媽媽,照顧着一家人飲食起居的同時,還在醫院兼職做生産陪産員。
大女兒許盼昕,10歲,是個能說會道的國小生,彈得一手好鋼琴。
因為是家中長女,早早地就學會替父母分擔家務,照顧弟妹。
二女兒許悅晗,8歲,在上國小,是個外表乖巧的家務高手。
平時最愛的,就是系上圍裙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老三許沛陽,在出生40多天時意外患病,一個多月後就離開人世,這也成為一家人難以忘卻的傷痛。
時至今日,孩子們對外依舊會說,自家有六個兄弟姐妹。
老四許睦暄,5歲,是家中最感性的孩子,别看平日裡愛唱愛跳活潑開朗,卻最能捕捉兄弟姐妹和爸媽的情緒。
老五徐立哲,4歲,是個愛撒嬌的男孩子,在三個姐姐的照顧下長大,也常常被姐姐們拿來當模特編辮子、穿裙子。
最小的孩子許毅暟(kǎi)剛剛10個月,還不會說話的他,成了哥哥姐姐們最喜愛的“大玩偶”。
值得一提的是,老六是郭詩薇在老公和助産士的幫助下,在自家浴缸中自然分娩的。
這麼做的原因,一是生孩子這件事已經輕車熟路,二是為了節約住院費用。
不得不說,郭詩薇真的是個“狠人”。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陪伴,夫妻倆沒有找保姆,老人也隻是偶爾幫幫忙,這麼一大家子全靠他們自己打理。
堆滿物品的家、叽叽喳喳的孩子,想想就抓狂。
但郭詩薇卻處理的很好,不僅将孩子們教育的相親相愛、互相扶持,還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
在節目播出後,更是收獲了無數觀衆的好評。
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02
“一打五”的生活,自然是異常忙碌。
日常除了做飯、照顧剛出生不久的老六外,郭詩薇還要輔導其他孩子的功課,在他們家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媽媽手裡忙着做飯,還不忘給坐在一旁的老四随機出一些數學口算題:
媽媽哄着懷裡的老六,嘴裡還不忘處理其他孩子之間的糾紛:
路過客廳,也不忘指導下大女兒的鋼琴:
居住環境雖然擁擠,孩子雖然吵鬧,但這個小家卻收拾地幹淨整潔。
牆上沒有亂糟糟的塗鴉、地闆上沒有散落的玩具、沙發和茶幾上也幹淨整潔。
雖然人多東西多,但就整潔程度來說,恐怕要比很多隻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更好。
更可貴的是,這不是擺拍,而是在郭詩薇的言傳身教下,全家老小一起努力維護的日常。
在他家的冰箱上,貼着一張“薪水登記表”。
每個孩子在4歲之後,就有資格加入“做家事賺薪水”的行列。
比如洗一次碗或者拖地和擦桌子,就可以獲得一個○,積累兩個○後,便有一個√,一個√對應5塊錢。
有了獎勵,孩子們在閑暇時都争先恐後地搶着做家務賺零花錢。
而郭詩薇也能騰出手,照顧更小的孩子,做更多的事。
而稍微大一點的孩子,郭詩薇則會放手讓他們獨立或結伴外出。
老大老二兩個年齡相仿的姑娘就常常結伴一起搭地鐵去上鋼琴課。
當然,媽媽會告訴兩姐妹遇到壞人了怎麼辦、迷路了怎麼辦、坐過站了怎麼辦......
而在外工作,掙錢養家的丈夫許弘勳也會在節假日或其他不工作的時候,加入到帶孩子、做家務的行列中,為妻子争取寶貴的休息時間。
在他們家,媽媽不是跟在全家人身後收拾“爛攤子”的保姆,而是帶領全家人一起為美好生活奮鬥的“領頭人”。
03
雖然家裡的收入不高,生活也不算多富裕,但他們并不覺得6個孩子多,還打算繼續生娃!
因為在他們看來,帶娃雖然辛苦,但隻要在物質和陪伴上做到平衡兼顧、不虧欠任何一個人,多生幾個更熱鬧。
特别是在老三夭折後,他們覺得能陪伴孩子們長大,是一件幸福的事,就連讓人頭疼的哭鬧,都是恩典。
但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卻遭到了長輩們的一緻反對。
很早之前公公婆婆就不止一次地勸夫妻倆不要再生了。
不僅是因為孩子們長大後學費、生活費的開銷是非常大的負擔,可能造成家庭經濟出現問題。
而且,兒媳婦郭詩薇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太辛苦,全年無休的高強度家庭勞動對身體也不好。
為了讓長輩放心,郭詩薇常常會在周末時,把孩子們送到爺爺奶奶家,自己一個人去享受周末的獨處時光,釋放日常生活中積攢的壓力,用更好的狀态迎接未來的生活。
04
在節目裡,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們一家人對彼此毫不掩飾的愛。
父母愛每一個孩子。
在郭詩薇心中,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
當孩子之間出現争執時,不偏不倚,既不一昧的教導大的要讓着小的,也不縱容大孩子仗着年紀大欺負小的。
孩子有什麼想法,要大膽準确地說出來,不能理所當然地索取,更不能等着别人的施舍。
爸爸雖然常常在外忙碌,卻盡可能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也明白爸爸的辛苦,老大甚至還自己做了一首曲子送給爸爸:
感謝爸爸認真生活,努力工作,為我們遮風擋雨...
兄弟姐妹之間彼此關愛。
一次全家一起去超市購物,老四想買個卷筆刀,但自己的零用錢不夠,二姐看到了主動說:
“我先資助你20。”
晚飯時,媽媽鼓勵孩子們說出一個今天最想感謝,或覺得最感動的事時,老大說:
“今天二妹資助四妹20塊錢買了文具。”
老四緊接着接了一句:
“姐姐讓我感覺‘被愛’。”
懂得肯定家人之間的付出,毫不吝啬地表達自己的感謝和愛意,這樣的家庭氛圍讓人羨慕。
當然,今天分享這樣一個故事,并不是為了響應号召,勸大家生孩子。
而是展現出一種不常見卻很溫馨的生活方式。
一個家庭不和睦的時候,很多人會将原因歸咎為“缺錢”。
但,家人之間的情感羁絆不是靠“錢”連接配接的。
中國人大多含蓄,親子、兄弟姐妹之間很少會将愛意宣之于口。
可每個人的生活都豐富多彩,哪怕是最愛的人也不是随時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愛意。
一聲感謝、一句愛你,幾秒鐘的時間,卻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愛意,明白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位置。
而且,幸福沒有标準。
早婚、晚婚甚至不婚,丁克、一個就好或是兒孫滿堂,沒有哪種選擇就一定更幸福。
日子是自己過的,隻要是經過思考作出的選擇,隻要未來的人生中能夠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那就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去做就好。
是以,沒必要為丁克擔心老無所依,也沒必要覺得生6個孩子的家庭是辛苦。
這些都是個人基于自己的狀态和過往經曆做出的最佳選擇。
更是一個人應該擁有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