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否定雷射雷達,“死磕”攝像頭,特斯拉能否逃過“真香定律”?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周瑞鋒|編譯

近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表示,今明兩年最重要的産品将不是汽車,而是支援自動駕駛和機器人的軟體。

否定雷射雷達,“死磕”攝像頭,特斯拉能否逃過“真香定律”?

多年來,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其它汽車公司,都未能實作全自動駕駛汽車的目标。部分特斯拉消費者購買了1.2萬美元的自動駕駛套餐,期待全自動駕駛技術早日到來。

馬斯克說:“如果我們今年不能實作比人類更安全的全自動駕駛,我會感到驚訝。”他預測,全自動駕駛技術将成為“特斯拉最重要的盈利來源”。一年前,馬斯克就發表過類似言論。但特斯拉當時的自動駕駛工程師CJ摩爾對美國的監管機構稱,馬斯克關于自動駕駛技術的言論“與工程現實不符”。

否定雷射雷達,“死磕”攝像頭,特斯拉能否逃過“真香定律”?

(截圖來源:techxplore)

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存争議

馬斯克曾說:“任何依賴雷射雷達的人都注定失敗。”

在追求完全自動駕駛的道路上,特斯拉避開了雷射雷達等其它常用的傳感器,将全部賭注押在了攝像頭和人工智能上。

據特斯拉官網介紹,馬斯克追捧他們由8個“環繞”攝像頭組成的系統,這套系統可以收集資料,導入汽車的“深度神經網絡”。

但就像其他與特斯拉有關的事情一樣,這套系統也存在争議。

近日,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CES)上,雷射雷達制造商Luminar技術公司展示了兩輛汽車,均以每小時50公裡的速度沖向一個小孩模型。其中一輛使用了Luminar雷射雷達,在遇到人體模型前停了下來,而另一輛特斯拉則朝着人體模型撞了上去。

Luminar公司的亞倫·傑斐遜稱,這次實驗并沒有得到外部專家的驗證,它的目的隻是作為一種“橫向對比”,讓人們“直覺地評估差異”。

傑斐遜說,在完美的駕駛條件下,陽光充足,攝像頭可以做很多事情。問題是那些特殊情況,能見度會受到霧、日落時的光線或塑膠袋等雜物的影響。

許多自動駕駛領域的的公司都認同Luminar的觀點,并将開發重點放在将攝像頭與雷射雷達等技術的融合上。

但特斯拉在馬斯克的上司下,采取了一種不同的方式。他的方法是,将攝像頭收集的實時讀數輸入一個人工智能系統,這套系統圍繞特斯拉傳感器多年來收集的資料建構。

康奈爾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基利安·溫伯格說:“特斯拉賭的是,通過大量資料的堆砌來訓練算法。”

根據市場情報公司GuidehouseInsights的山姆 阿伯薩米德的說法,自動駕駛系統圍繞四個功能建構:實時感覺環境、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計劃汽車的下一步行動,然後執行。

阿伯薩米德說:“事實證明,這種預測比任何人預想的都要困難得多,尤其是面對路上的行人。”僅圍繞相機建構軟體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停滞不前”。

他說,特斯拉開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基于車上已有的硬體,“他們把自己逼到了絕境,因為他們已經把這個系統賣給了成千上萬的客戶。”

對特斯拉的政策持懷疑态度的還有法國汽車供應商Valeo的首席執行官雅克 阿申布洛希。該公司在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産品展覽會)上展示了其最新的雷射雷達技術。

阿申布洛希說:“即使有足夠的資料,攝像頭還是不夠。”他認為傳感器在市區或其他車輛和行人難以預測的地方不可或缺。雷射雷達對實作更進階的自動駕駛非常重要。

摩德納大學教授馬爾科·貝爾托尼亞則認為:“所有傳感器都有優點和缺點。目前的技術狀況是,僅依賴攝像頭的系統仍然存在很多安全問題。”

否定雷射雷達,“死磕”攝像頭,特斯拉能否逃過“真香定律”?

(截圖來源:彭博社)

更多車企青睐雷射雷達

雖然馬斯克對在汽車上安裝雷射雷達傳感器持懷疑态度,但是越來越多的競争對手正在悄悄地将這項技術加裝到汽車上。

雷射雷達利用雷射脈沖進行測距,為車周環境繪制精确圖像。随着成本下降和生産商增加,雷射雷達被越來越多的車企采用。目前,全球有150多家雷射雷達生産商,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例如Velodyne、Luminar和Innoviz等。

據彭博财經資訊的統計,截至2022年1月,全球已有17家車企宣布推出21款配備了雷射雷達的車型,這些車型或已投産,或即将上市。随着基于雷射雷達的駕駛輔助系統(如通用汽車的Ultra Cruise)陸續實裝,這一數字将不斷增加。

雖然與之相配的軟體還沒有開發成熟,但是有的車企已經在自家汽車上安裝上了雷射雷達。他們的想法是,先安裝上硬體,軟體可以随時更新。

近來,車企與雷射雷達供應商之間合作不斷。2022年1月,奔馳宣布正在與Luminar合作,并計劃将該技術內建到即将投産的汽車中。而早在2021年,Luminar就已經與沃爾沃達成了類似協定。寶馬也将與Innoviz合作開發iX車型。同樣,通用汽車也選擇了Cepton作為雷射雷達供應商。

彭博社稱,中國走在采用新技術的前列。據統計,在目前和即将安裝雷射雷達的車型中,有70%來自中國車企,例如蔚來、小鵬和理想等電動汽車公司。

(本文編譯自彭博社、路透社、techxplore)

責編:楊琳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