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頭半夜自己動,跟監視我一樣。”
近日,網友莫女士(化名)向讀特新聞記者報料稱,自己家裡的攝像頭在無人操控時突然轉動,這讓她感到不安。讀特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各大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關于家用攝像頭“自行轉動”“發出陌生人聲音”等讨論。
對此,有專業人士向讀特新聞記者表示,當家用攝像頭出現“自己動”的情況,很可能是運動跟蹤功能在運作,固件自動更新或故障,不穩定的電源供應及受到入侵等因素。而法律界人士則表示,物聯網裝置的安全與隐私保護将趨向智能化和自動化。企業需強化安全措施,如端到端加密和身份驗證,保障資料安全。
家用監控攝像頭被入侵?還有商家售賣“入侵軟體”
10月14日,網友莫女士告訴讀特新聞記者,近日她多次發現家中的監控攝像頭出現異常現象,懷疑家中攝像頭被入侵。她表示,自己及家人并未控制攝像頭,也未打開人形追蹤及AI相關功能,裝置卻多次半夜自行轉動。當鏡頭發現莫女士看向自己時,似乎會主動回避,這讓莫女士懷疑自己被人“監視”了。由于擔憂隐私問題,隻好暫時棄用了相關裝置。
無獨有偶,今年9月,一名女子突然從某品牌攝像頭中聽到陌生男子聲音的視訊,也一度沖上熱搜。盡管涉事品牌随後釋出聲明,表示裝置狀态正常,但依然有衆多網友不買賬,擔憂隐私洩露等問題。
網友對監控疑似被入侵的視訊内容進行讨論
讀特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社交平台上存在大量入侵關于智能攝像頭的讨論。有網友稱,一些軟體可以通過破解密碼或僞裝登入方式連接配接裝置,零基礎便可入侵他人攝像頭。此外,在某視訊平台,還有網友分享自己通過部分網站接入異地攝像頭的操作流程。
此外,讀特新聞記者還發現,在淘寶等平台,還有商家售賣破解周圍攝像頭的服務。該商家介紹稱,通過其提供的軟體,可掃描自身周圍五公裡内區域的監控并破解,達到線上觀看的目的。
法律人士:資料隐私的法律法規帶來新挑戰
從事網絡安全運維的專業人士黃先生(化名)告訴讀特新聞記者,家用攝像頭出現“自己動”的情況有很多,包括攝像頭運動跟蹤功能在運作、固件自動更新或故障、不穩定的電源供應及受到入侵等因素。他表示,一般情況下需要将裝置進行送檢才能查出具體原因。“當裝置出現異樣時,先将裝置進行斷網斷電操作,然後應及時與攝像頭品牌方回報,并将裝置送去檢修。”該專業人士表示。
如何才能加強防範,提高裝置安全性?該專業人士表示,一要使用正規産品,從官方管道購入,避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攝像頭;二要設定強密碼,避免使用預設密碼或簡單密碼,以增加破解難度,且定期更新;三要将攝像頭安裝在合适的位置,避免隐私區域被拍攝。
他提醒,可以将家中網絡設定成區域網路,隔離外部網絡,同時在網絡中設定防火牆,對攝像頭進行保護,阻止潛在的網絡入侵。
從法律角度看,廣東金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麗媛律師告訴讀特新聞記者,對于物聯網裝置的安全性問題,各國政府群組織已經開始采取行動。例如,日本政府要求聯網終端裝置必須具有防非法登入功能,美國加州立法要求所有連接配接裝置都具有“合理的安全功能”,英國政府也加強了物聯網安全立法,要求制造商采用獨一無二的密碼等措施。大陸也在積極推進物聯網資訊安全立法。
“資料隐私的法律法規也給物聯網營運者帶來了新的挑戰。”王麗媛認為,随着GDPR等資料保護法規的普及,企業面臨合規壓力。在安全與隐私的博弈中,人工智能帶來新機遇,能實時監測異常,如24小時保安守護安全。但此技術也引發資料過度收集問題,可能侵犯使用者隐私。
她還表示,物聯網裝置的安全與隐私保護将趨向智能化和自動化。企業需強化安全措施,如端到端加密和身份驗證,保障資料安全。而公衆也應提升安全意識,選擇高安全性産品,共守隐私。
此外,王麗媛提醒,若有使用者因攝像頭被入侵導緻隐私洩露,可通過報警、民事訴訟、消費者協會投訴及向網絡監管部門投訴多方面進行維權。
來源:讀特新聞 編輯:丁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