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郫都區三道堰鎮古城村按照統籌城鄉産城一體的發展理念,以打造“中國鳥籠第一鎮”和“古城鳥籠産業化發展基地”為目标,以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和促進農民增收緻富為目的,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産業,賦能鄉村振興。
近日,四川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宣讀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命名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縣(市、區)、成效顯著縣(市、區)、重點幫扶優秀縣(市、區)、先進鄉鎮、示範村、重點幫扶優秀村的決定》,古城村獲評“2021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示範村”。

傳承非遺技藝 賦能鄉村振興
竹編鳥籠是古城村獨特的文化記憶和技藝傳承,因轄區内工匠集體的精湛技藝而被列入四川省非遺名錄。
2月8日,伴着春日暖陽,記者來到位于古城村的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在三樓的工作室内,省級非遺傳承人王明文正在趕制客戶定做的手工鳥籠。據王明文介紹,春天是萬物複蘇的季節,是以也是鳥籠銷售的旺季。現目前除了完成一些既有的鳥籠訂單外,匠人們也在開發一些新的文創産品,像鳥籠擺件、收納盒、花籃、手串等,同時結合直播帶貨的方式,在推播非遺文化的基礎上銷售産品,為村民帶去更多收益。
“手工鳥籠編織是古城村的主要特色産業,從事鳥籠編織的人員輻射本村5個社達300人。村上修建鳥籠博物館後,為所有匠人提供了一個鳥籠展示平台,同時也是技藝交流平台、商品交易平台、文化傳承平台。此外,村上還通過鳥籠協會,定期組織鳥籠匠人互相學習交流鳥籠制作技藝,采取帶徒教學模式,吸收更多青年學習鳥籠制作,促進鳥籠産業良性發展,增加村民收入。”古城村黨委副書記高敏談道。
農商文旅融合發展 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精緻的畫眉籠、小巧的八方雜鳥籠、大氣的斑竹四喜籠……步入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古香竹色間,大小各異的鳥籠一一陳設。自2018年建成以來,這裡還将鳥籠的生産和銷售環節搬進來,成為了古城村手工藝人們的營業場地。
鳥籠IP逐漸展現出文旅價值的同時,怎樣聚合“特色資源”為鄉村振興賦能,古城村也在不停地進行探索。在古城村内,還有聞名遐迩的古城遺址,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推測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曆史。2018年以來,古城村圍繞古城遺址城牆建設綠道、種植花木,打造新場景,并以綠道建設為牽引,着力打造美麗幽靜,具有田園風光、人文氣息對公衆免費開放的古城遺址公園。每年4、5月份,遺址公園内百畝花海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吸引四面八方各地遊客前來打卡。在文旅融合特色發展之路下,更多的消費場景也将逐一亮相。
據古城村黨委書記艾奎介紹,目前古城村有兩個在建項目,一個是集康養文旅為一體的奧迪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另一個是以音樂為主題的民宿酒店流弦畔島,都會在近兩年内呈現。此外,古城村還将打造一個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生态農業旅遊觀光園區。“下一步,我們還将依托此前推出的一條西蜀非遺文化旅遊路線,将川菜博物館、鳥籠文化長廊等旅遊資源進行整合,推動非遺傳承形成文化旅遊的新品牌,助力鄉村振興新發展。”艾奎表示。
記者 韓雪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