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作者:瞭望智庫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太子城村,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四台嘴鄉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山村,因地處張家口奧運村的核心區而迅速成為“網紅”,太子城遺址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太子城遺址公園鳥瞰圖©THAD-CHCC

2017年5月,為了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奧運村建設順利進行,落實實施《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張家口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實施方案》,太子城遺址開始了全面測繪、勘探與發掘。

古迹遺址遇到冬奧,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受訪丨朱明夏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産保護中心(THAD-CHCC)太子城項目組 文保項目主管

文丨崔赫翾 瞭望智庫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資訊,否則将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太子城,并非秘聞

多年來,“秦扶蘇太子”“唐驢頭太子”“遼耶律倍太子”的傳說在太子城村口口相傳,但這座城的主人到底是誰,并沒有确鑿可信的依據。

太子城村南側有遺址,這件事并非秘聞。

1978年,河北省文物普查隊進行考古調查,這次考察推測太子城城址為方形,邊長320米,并采集鐵蒺藜和白釉、黑釉瓷碗、雞腿瓶等殘片。從采集的遺物來看,考古人員推測城址時代為遼金時期。

90年代初,崇禮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文物保護機關,并做了局部保護。

2007年開始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離更真實的太子城更近了一步,考古隊推測城址大緻呈長方形,約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76米。

2015年,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不僅讓張家口受到世界矚目,也讓“太子城金代城址”闖入世人視野,因為太子城遺址位于張家口賽區太子城奧運村項目占地範圍内。

遺址文物的保護工作随即啟動。2016年11月,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太子城遺址進行了初步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2017年5月至11月,對太子城遺址進行了全面測繪、勘探與發掘。

考古成果喜人。

*城址南北400米、東西350米,規模雖小,但規格高。太子城内建築分布呈前朝後寝方式,重要建築基址沿軸線分布。未發現商業、民居、戍守等一般類型與軍事性質建築。城内外及附近區域調查與鑽探,未發現墓葬區,推測太子城應為季節性住所。

*出土文物等級也高。建築構件中有大量勾紋方磚、素面條磚上戳印“内”“宮”“官”字,白釉瓷器中發現15件印摩羯紋碗盤底有“尚食局”款銘文,另出土2件銅鎏金的小龍頭飾件。

【注:“尚食局”是大陸古代自北朝以來多數王朝宮廷内專掌“供禦膳馐品嘗之事”的機構。】

通過出土文物以及史料佐證,最終判定太子城是金代中後期(1161-1234)的一處皇家行宮,基本确定是金章宗為捺缽而建的金代行宮——泰和宮。太子城遺址也于2019年3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年10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早在遼太宗取燕雲十六州後,為保持契丹族騎射善戰的傳統,仍然過着“轉徙随時,車馬為家”的生活。此後,逐漸形成了一套縣有鮮明遊牧契丹民族特點的四時捺缽制度。遼代多位帝王有在金蓮川、長樂川(即太子城所在地區)清暑、狩獵的記載。

【注:“捺缽”是契丹語音譯,意為“行營”,指遼、金、元帝王按遊牧民族傳統習俗随季節變化而四時遷徙、遊牧狩獵,同時巡視邊防的活動。金代皇帝的“捺缽”活動,叫“春水”“駐夏”或“秋山”。】

到了金朝,四時捺缽制度被延續下來,金世宗完顔雍與其孫——本就出生在捺缽途中的金章宗完顔璟——皆對捺缽活動情有獨鐘。世宗時期、章宗前期曾十一次前往金蓮川駐夏與秋獵。

為了便于夏秋捺缽,至遲在泰和初年,一座行宮在金中都與金皇室駐夏點金蓮川之間的驿道上拔地而起。

除了捺缽,這裡地理位置優越——四面環山,東、南、北各有一河流在城西彙合西流。傳統堪輿學講究依山傍水,太子城所在地負陰抱陽,北倚大馬群山,東接燕山山脈,西連清水河,南望金中都,契合風水格局。

更為重要的是,這裡西南距金西京大同約190公裡,北距金蓮川約100公裡,是三地之沖要,南拱京師,北控朔漠,可謂用意非凡。事實上,随着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金蓮川地區被鞑靼所毀,金界壕(金代長城防線)南移,泰和宮已經代替金蓮川景明宮成為金皇室夏秋捺缽目的地。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金中都、太子城(泰和宮)、金蓮川曆史區位關系圖©THAD-CHCC

金章宗對重新修建的泰和宮,十分喜歡,泰和二年(1202)、泰和五年(1205)的五月至八月,金章宗兩度駐夏泰和宮(後更名為慶甯宮),并留下了《雲龍川泰和殿五月牡丹》詩作。

不過,1208年金章宗去世後,再無金帝駐夏泰和宮的記載。明代,太子城區域淪為邊外地區,為蒙古部落所居之所。清代,太子城可能已經成為廢墟,文獻記載中對太子城、太子山多有混淆,已不知其準确位置。

直至冬奧會崇禮賽區的規劃實施。

2 為遺址讓路

此時,一個巨大的難題出現了。

太子城位于張家口奧運村核心區,遺址範圍原規劃為奧運村、文創商街等奧運組團。難道奧運村要重新選址嗎?

一方面,重新選址絕非易事,要經過國際奧委會審批。另一方面,太子城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是第一座經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是僅次于金代都城的重要城址,也是近年來發掘面積最大的金代高等級城址。

最終,在國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的主導下,北京冬奧組委、地方政府一緻同意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為保護遺址的完整性,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張利教授團隊對太子城冰雪小鎮的控規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将遺址區域完全避讓。奧運村東移240米,文創商街邊界南移200餘米,把遺址用地完全騰出,并邀請著名文化遺産保護專家、清華大學呂舟教授及其團隊進行太子城遺址公園保護和利用的規劃設計工作。

除了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基本功能外,考古遺址最核心的意義在于,能将遺址的文化遺産核心價值和考古最新發現成果在園區内進行有效的大衆化、通俗化的轉化。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考古公園不僅可以對遺址原貌進行完整的展示,展現其所擁有的曆史、藝術、科學、社會和文化等基礎價值,更能将其所蘊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闡釋為公衆聽得懂、看得明、說得清的“中國故事”,最終讓每一位來到園區的公民都能充分領略該處文化遺産對于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借助冬奧會的契機,考古遺址公園可以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視窗。

根據調整後的規劃,文創商街、奧運村、體育公園圍繞太子城考古遺址公園進行建設,建成後,不管是從太子城高鐵站到奧運村,還是到雲頂、古楊樹兩大冬奧場館,都可從遺址公園裡穿過。太子城冰雪小鎮呈“十字”形分布,遺址公園正位于“十字”的中心。

“在冬奧會場館建設中,為一座考古遺址‘讓路’,這在冬奧會曆史上絕無僅有。”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規劃建設部進階工程師謝雪燕至今仍激動不已。

“接到太子城遺址公園的任務是深冬。零下二十幾度的現場,手機都無法開機,航拍無人機的電量在這樣的寒冬中也無法支撐太久。”從太子城南門進入,迎面就是城内單體面積最大、台基最高、規格最高的基址——9号基址,這很有可能就是金章宗詩作中提到的“泰和殿”。

“但當我走到9号基址正中間的時候,突然感受到了遺址的山水格局。”震撼的感覺讓朱明夏直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太子城遺址與周邊山水格局©THAD-CHCC

何為山水格局?

也就是說,太子城城址最為重要的幾處建築:南門門道、9号基址、59号基址、3号院落(推測為金章宗寝宮),全部位于一條北偏西22度的中軸線之上,而這條中軸線的北端正落于太子城北山的山巅,南端亦與一座山峰相望。城東、西各有一山對峙,形成三水彙聚的格局。

在太子城遺址公園的規劃中也首先強調了太子城與周邊山水環境對位關系,強調南北中軸線及中軸線重要院落建築分布關系,強調太子城的雙重城垣城池格局。

3 推敲、打磨

不過,太子城遺址公園的設計建設的過程并不那麼一帆風順。

由于有冬奧會開幕的最終期限在,太子城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面臨着現場考古、控規調整、保護設計、工程建設、冬奧臨時設施同步進行的現實問題。遺址公園設計建設需要根據考古進展,經常進行推翻性的調整。

朱明夏說:“考古以年度來總結成果,因為太子城地區的冬季凍融問題,考古發掘時間隻有每年4月份到10月份。每年12月,團隊拿到當年考古工作報告,就要開始調整方案。比如外輪廓範圍變化了,範圍變了,自然設計的‘紅線’就變化了。再比如,諸多院牆格局的發現,新的重要建築基址的發現,緻使我們對遺址的平面格局認知更為深入,規劃與設計就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太子城遺址考古進展與遺址公園規劃調整©THAD-CHCC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施工後發掘的水池遺址與保護性設施©THAD-CHCC

除此之外,遺址公園最終應以何種樣貌呈現,也讓設計團隊頗費心思。

關于泰和殿的複原設計,朱明夏說:“無論怎麼複原建築,都一定會引發很多争議。不同人有不同的了解,複原出來的建築會有千差萬别。所謂的複原就一定會摻雜個人的想法。為了真實呈現考古情況,在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院士的建議下,最終在遺址公園賽前階段的設計中沒有對中軸線的建築進行複原展示,而是低調地融入大山水環境格局之中。”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9号基址保護展示方案變化曆程©THAD-CHCC

基于“真實性”的原則,在冬奧會期間,太子城軸線中間将沒有任何複原建築的遮擋,遺址公園大部分為遺址景觀辨別與可以看到遺址磚石原狀的局部玻璃覆罩。“泰和殿”最終以台基的形式進行展示。

根據規劃階段的設想,泰和殿基址廣場作為冬奧會張家口賽區開閉幕式的場地,賽時也可以設定舞台和表演,展示各國文化。夜晚觀衆将觀賞到數字化技術展示城址的前世今生。

作為建築遺址分布最為密集、考古遺址公園唯一的室内展示,“尚食局”所在地的西院落規劃建設了4600平方米的整體覆寫性保護設施。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西院落遺址與保護展示設施©THAD-CHCC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崔光海曾在采訪中介紹,考古遺址中發現的紅色牆皮,證明了這裡在當時的顯赫地位,保護設施外牆的顔色同樣考慮使用紅色。

但使用什麼樣的紅色,引起了設計師的激烈讨論。

最終,研究團隊認為,顔色選擇更應偏重制實考慮,使用正紅色,即“中國紅”。一方面,紅色可以代表今天的中國,另外,在奧運五環中紅色代表着生命力,同時,在白雪皚皚的冬天,紅色更加明顯。紅色圍牆的上部還設計了六邊形的圖案。這是古代皇宮窗格的樣式,是一種皇家符号,另外六邊形也是雪花的造型。他說:“紅色圍牆配上六邊形圖案,給人一種雪落宮牆的感覺。”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西院落遺址保護性設施©THAD-CHCC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西院落遺址保護性設施設計草圖©崔光海

建築外觀采用雙層六邊形格栅圖案,将古建築的三交六椀菱花窗圖案與冬奧的雪花圖案結合,形成“宮牆飄雪”的唯美意向。

冬奧會後,公園将為遊客帶來怎樣的體驗?朱明夏說,在遺址遊覽觀光中,遊客可以參觀南門、城牆、尚食局、寝宮等遺址,了解金代行宮文化。在遺址分布範圍以外,遺址公園還将規劃外圍展示場地,西、北區域有望建立擊球捶丸體驗館、行獵射柳體驗館等,在冬奧會賽後提供遼金捺缽傳統運動體驗、文物修複、遼金博物館、冬奧曆史館等輔助配套功能。

4 奧運開啟文物保護新紀元

崇禮與北京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遺址旁三水彙聚的太子城河,由東向西彙入崇禮清水河,至張家口市為大清水河,與洋河、桑幹河一起彙入北京永定河。太子城的中軸線北偏西22度,這條軸線向南延伸正好指向金中都(今北京)與金皇陵(今房山)之間。

820年前,北京是金中都的所在地,北京是都城,崇禮是行宮;2022年冬奧會,北京是主會場,崇禮是分會場。這是北京和崇禮的緣分。

820年前,泰和宮見證了遼金時期遊牧文明積極與中原文明融合的意願,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820年後,太子城遺址成為建構中華文明譜系、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一環,成為實作冬奧會“着力傳播中華文明”籌辦目标的強力支點。

當奧運會遇到文物遺址保護,這兩座城再度牽手,共同邁進文物保護新紀元。

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北京就釋出了《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在北京奧運會籌辦期間,人文奧運理念貫穿于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主題和實際運作的始終,并成為一種獨特的奧運遺産,對北京的城市未來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2008年奧運會“水立方”和“鳥巢”原本規劃在一條線上,但是為了完整保護北頂娘娘廟及其遺址,最後“水立方”往北移了100米。

太子城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也會成為奧運曆史上場館建設與文物保護相結合的全球新典範,向國際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集團為庫叔提供15本《航空都市》贈予熱心讀者。航空都市驅動未來經濟布局,本書用前瞻視角和實用工具,探讨了航空都市的發展價值。有助于了解未來城市的競争力,從中把握新的發展機遇。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将得到贈書。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雙城故事,從820年前就開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