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頭條# 早就聽說大荔縣的豐圖義倉是“天下第一倉”,一直想去看看,沒能成行。昨天和家人一起到這看了看。過年不免票,一張票28元。
這座糧倉看起來像一座城堡。矗立在高台之上,俯視東面,一覽無遺,都是低矮的村莊和田地。這裡離黃河有十四公裡,我們看完後還特意看了眼浩渺的河景。
城堡分為内城和外城,外城夯土而成,内城用磚砌成。糧倉就在内城的城牆内,四面城牆裡都有。糧倉外牆有一米厚,隻有一個小窗,下面鋪着松木闆,可以保持溫度和幹燥。一個糧倉就像一個窯洞,比一般的窯洞大一些,往裡開着門,門外有廊,将54糧庫連在一起。中間有大片的空地,可以晾曬糧食。
内城牆可以上去,環顧四周,心曠神怡。内城牆的房頂用磚砌成,卻毫不漏水,確定糧食的幹燥,充分彰顯了古人的智慧。怎麼處理的呢?原來把房頂分成了12個長方形,每個長方形都是向中間傾斜。下雨時,水迅速彙集,流下去,雨停房頂就沒水。磚下面用雞蛋清石灰等進行了防水處理。聯想到現在房頂處理依然是一個難題,很多人都不敢買頂樓,就不能不佩服古人。
北邊城牆上正中有一座倉樓,不知什麼時候改成了朱熹祠。因為朱熹不僅弘揚理學,還開辦過義倉。
我原以為豐圖義倉是官倉,其實是民倉。到豐年的時候,一家拿出一些糧食,儲存在這,荒年時可以開倉救濟,故叫做義倉。
到了豐圖義倉就不能不緬懷闫敬銘這位豐圖義倉的締造者。他是朝邑人,考中了進士,後來做軍機大臣,戶部尚書。他向朝廷建議建造豐圖義倉,獲得了3萬兩白銀的撥款,交代朝邑縣令負責施工。竣工後,他還和當地百姓一起到縣衙跪謝縣令。
豐圖義倉已曆百年,還在使用,國家糧庫仍然在這儲存糧食,闫敬銘也建造這座糧倉受到後世人們的崇敬,被稱為救時宰相。
一個人飛黃騰達後,有很多活法,但是最有價值的莫過于報效桑梓,在造福鄉親的同時,也得到故鄉人民的紀念,生命得以不朽。楊虎城捐資辦學,興修水利,蒲城以楊虎城為驕傲;王傑捐獻會館,創辦縣學,韓城以為驕傲;闫敬銘創辦義倉,大荔以闫敬銘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