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約”進行時。北京冬奧會上,上百台機器人上崗服務,做菜、調酒、消毒……最近可謂火出了圈。

左右滑動檢視
而在春節期間,有個熟悉的機器人也屢屢在電視熒幕上亮相,那就是由闵行企業達闼生産的5G雲端智能服務機器人。您瞧,TA們是不是有點忙——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熱場節目中,來自達闼的5G雲端智能服務機器人“小姜”在上海北外灘濱江綠地公園翩翩起舞
央視戲曲春晚中,“小姜”頭戴翎羽,化身齊天大聖孫悟空,與衆多藝術家共同表演《我要學唱戲》
東方衛視2022春節晚會上,10台“小姜”與青年演員龔俊共同演繹歌舞《恭喜發财》
機器人的質和量,是當下衡量智能制造水準的關鍵名額,未來還将成為評價生活品質的重要參照。在機器人産業鍊上,上海也在圍繞核心關鍵技術,集聚“優勢兵力”。
經過新春假期的短暫休整,位于闵行區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的達闼智能機器人産業基地又将開啟新一輪沖刺。目前,第一批主體建築已經建成。
看着眼下還很空的研發大樓、超級工廠和為上下遊産業鍊定制的配套廠房,達闼聯合創始人汪兵自信地說,今年内可以全部裝滿。“第一期項目會進來二十多家企業,基本都是在産業鍊上的。有做機加工的,有做控制系統的……”
讓汪兵最引以為傲的産品是機器人關節,作為機器人執行系統裡最關鍵的部分,它決定了機器人能否實作複雜的組合動作,也關乎機器人能否與人和環境的友好互動、安全共處。成本上,它占到整機的近七成,此前一直是大陸機器人産業的短闆。2019年,達闼攻克這一難關後,技術不斷疊代。
穿針引線也輕松完成
汪兵說,超級工廠今年上半年就能啟動生産,未來機器人關節的年産能将提升到1000萬台套:“我們應該是在服務型機器人柔性關節領域産能最大的,不光是全國,在全球,應該都是最大的産能。”
目前,上海重點産業機器人密度達到383台/萬名勞工,在國内處于第一梯隊。汪兵認為,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未來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未來服務型機器人的量一定是工業機器人的N多倍,因為各行各業都會用到,比如安保的、運輸的、配送的等等,上海的機器人現在占全國市場的1/5,在不遠的将來會占得更多。”
上海雄厚的研發、制造實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讓達闼智能機器人産業基地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十餘家上下遊夥伴集聚而來。
汪兵舉例說:“我們有一個做電機的企業,以前要從廣東運到上海來,這一段的路費可能就省掉了。還有一個好處是我們出的設計圖紙,可以第一時間在現場就可以一起讨論,研發的時間也縮短了。随着我們産量的爬升,未來的産能應該比他們在珠三角工廠的要大。”
産業鍊再往上延伸,在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還集聚了一批高科技企業。上海奎芯內建電路設計有限公司已将産品研發兼銷售中心落戶在此。公司董事長陳琬宜說:“産品研發設計必須是大家和睦為鄰,能夠一起讨論的。再加上通過試驗區,我們可以認識到一些真正終端的需求,在研發的很早期大家就可以互相做一些對照、探讨,讓上下遊的研發能力或者是需求等能夠更比對。”
按照規劃,試驗區内的人工智能産業三年内将初具規模,通過3-5家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帶動智能終端等上下遊産業鍊,形成完整的産業生态圈。
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公司總經理趙莉莉說:“随着像達闼這樣的龍頭項目的引進,我們現在也在引進海神機器人、小馬機器人、鲸魚機器人等不同領域的機器人。馬上還會做一個新終端的産業園,智能運載系統、智能機器人系統的一些終端都可以放在這個園區裡面,再來賦能傳統的工業企業,賦能我們的生活。”
文字:上海電台(記者:孫萍)
編輯: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