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暗夜中勇敢地追求光明

——記東北淪陷時期詩人杲杳

杲杳是東北淪陷時期一位詩人的筆名,這兩個生僻字發音gao yao,釋義:日在木之上為杲,光明也;日在木之下為杳,幽暗也。聯系詩人生活在“荊天棘地”的日僞時期,取這樣的筆名,顯然是有深意的。

在暗夜中勇敢地追求光明

杲杳,原名高德生,曾用名高也平、高也登、高再天,筆名有果奮、灑滑、飒劃等,1917年出生于遼甯西豐高麗墓子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不滿一歲喪父後,家境陷于貧困,直到1931年14歲了他還沒有上學。經族人與親友的說服,祖父始準其入國小讀書。好在他發憤學習,成績優良,全縣會考考了第一名,老師和朋友都樂于資助他,執導讀完四平師範中學畢業。這期間,他愛讀民族英雄、愛國志士的傳記,以及進步文學,并開始熱愛文學,與飛塵、裡雁、李妹等人研習詩文。1935年起,他開始在《明明》、《滿洲新文化月刊》、《興滿文化月報》、《撫順日報》、《大北新報》、《泰東日報·文藝周刊》等報刊發表詩歌、散文等作品。1939年在長春師範學校讀書期間,他的詩集《口笛》由益智書店出版,受到文壇注意。1940年杲杳到撫順

在暗夜中勇敢地追求光明
在暗夜中勇敢地追求光明

這本詩集現在在孔夫子舊書網售價高達萬元

任中學教員,與詹靖國合編《撫順日報》文藝副刊。其間,他們聯絡黃福綿等人秘密從事抗日反滿活動。同

年夏,他在長春與一些愛國學生組織了一個“左翼讀書會”,後到撫順以國小教員為掩護開展反滿抗日宣傳活動。1941年12月30日,“左翼讀書會”破獲,他被逮捕關押在僞長春監獄。在獄中,他在牆壁上刻下一首詩《勢力》:“高低水激浪,疏密氣動風。群力可奪天,獨夫夢不成!”表達了絕不屈服的意志。1943年日僞當局才做出判決,判處杲杳十年徒刑。

1945年日本投降後,杲杳獲釋。1946年他與陳樹滿在長春合辦《今日東北》雜志,并先後任六、七家報社、通訊社的記者,在長春《中報》、《湘潮報》、《新生報》、《工商報》等發表作品。由于他經常發表揭露國民黨官員A錢腐敗的報道,生命受到威脅。

新中國成立後,杲杳改名高也平,在長春市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長春市十二中學、三十九中學任教。在1957年反右鬥争中,他被劃為右派分子。1966年“文革”開始後,他的精神再次受到沉重打擊,肉體也遭受摧殘,還被下放到長白山區勞動改造。十年動亂結束後,落實政策,他在1979年獲得平反。離休後,他曾在勞工職工大學任教。

認識杲杳,大約在1984年初,當時我在長春日報副刊做編輯、記者。好像是山丁先生介紹的,說他居住在長春,是30年代後期、40年代初期很有名的進步詩人。我曾到他家拜訪,記得他的身材雖然瘦削,但是精神狀态很好,很難想象他曾坐過敵僞的監獄,又遭受曆次政治運動的打擊。由于報社的工作十分緊張,我對東北作家的研究隻能見縫插針,原計劃寫杲杳的文章遲遲沒有動筆。1985年初,我們報社創辦了《長春君子蘭報》,由于缺少辦副刊的人手,到了5月就把我調過去擔任編輯。有一天,杲杳拄着手杖來到報社,還送來一首詩《贊蘭中君子》。詩人寶刀不老,詩歌寫道很有意境,我很快就編發了。交談中,我得知他在1984年7月突然患腦血栓,導緻半身不遂。

幾個月後,由于外部環境的壓迫,《長春君子蘭報》停刊,我又回到日報編副刊。副刊有個重點欄目“我愛長春”,沈陽日報副刊的朋友告訴我,現居撫順的老幹部、老作家張烈曾在長春生活工作過,可以聯系他。

在給我的第一封回信中,張烈提到了杲杳:“高德生同志,被日寇判處十二年徒刑,日本投降後,方從吉林監獄出來,今日他在長春,已退休。”原來他們也相識。1986年初,我因稿件事宜再次寫信給張烈,信件被退回,我便請杲杳轉寄。盡管他當時身體很差,仍然熱心地伸出援手。在他的幫助下,我與張烈又恢複了聯系。

1987年1月21日,杲杳因食道癌擴散在長春病逝,享年70歲。這個消息是我間接聽說的,當時心情十分沉重,很想找出他的作品讀一讀。可是,他的成名作《口笛》早已絕版,可以找到的隻有在《東北文學研究史料》第四輯重新發表的舊作小說《立點積》。在這篇發表與1941年的小說中,作者用大膽的寫實筆法直白披露了日僞統治下的東北人民的生活困境:過生日想買面擀面條的願望都無法實作,隻能吃煎餅;通過老師間的對話,說出中國人不準吃大米,否則就會坐監牢;還寫到主人公妻子回家路上每天被查驗通行證……這些,怎麼能瞞得過日本書報檢察官及其雇傭的漢奸文人的眼睛呢?然而,作為一個有良知的詩人,杲杳沒有懼怕,而是用自己的筆與入侵的敵寇抗争,在暗夜中勇敢地追求光明!這,是應該被曆史牢記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