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事」崔永平|我所了解的西路軍故事(一)蔣介石隴上大布兵

「故事」崔永平|我所了解的西路軍故事(一)蔣介石隴上大布兵

編者按:2021年,我們連續推送了崔永平先生的6篇《我的西路軍情結》,在讀者中産生了較好反響,尤其是在西路軍後代中産生了強烈的共鳴。從即日起,我平台繼續推送崔永平先生撰寫的西路軍故事,通過再現86年前那場血雨腥風的戰鬥場面和故事,以表達我們對西路軍英烈們無限的敬仰和深切的懷念!同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發揚和傳承革命前輩的奉獻精神!

我所了解的西路軍故事(一)

——蔣介石隴上大布兵

作者 崔永平

1935年9月,甘肅的東部、南部地區突然熱鬧起來了。

這天一大早,一支身穿灰布衣衫、頭戴八角帽的隊伍,就神秘地穿越川西高原的藏族聚居區,突然出現在素有“天險”之稱的臘子溝口。國民黨新編第十四師發現敵情後驚恐不已,憑借天然屏障和明碉暗堡進行了頑強抵抗。但這些神兵勇士在正面強攻、側面夾擊未果的情況下,即派出由15名戰士組成的突擊隊,隻見這些隊員個個身輕如燕,飛檐走壁,倏忽間就攀上了百米高的懸崖峭壁,迂回到隘口守軍的側後,突然發起了攻擊。守軍腹背受敵,死傷無數,堡壘失守。其餘敵兵驚慌失措,狼狽潰逃。紅軍進而打開了從甘肅南部西出高原峽谷的通道。

時間剛剛過了一年,越來越多的紅軍隊伍再次從川陝西部進入甘肅,一部經過漢中占領成縣、徽縣、兩當、康縣等地,一部相繼占領岷縣、臨洮、臨潭、武山、漳縣,并且與先期到達陝北的紅軍遙相呼應,形成了橫跨隴原東部,雄峙整個西北的新格局。

這時,從中國的整個政治格局來看,基本是蔣介石赢得了整個長江流域及大西南的後方縱深,形勢一派大好;而紅軍則被國軍窮追猛打,四處躲藏,形勢不容樂觀。這讓局外人看來似乎強弱分明,勝負大局已定。而且眼下紅軍的主力部隊和中央紅軍又被一分為二,分别被壓迫在甘肅的隴南山區和陝北的荒涼一隅,而且陷入少數民族和西北地方軍閥的重重包圍之中。是以,蔣介石躊躇滿志,竟然不顧日本侵略者在東北、華北的步步緊逼,和全國群眾的強烈呼籲,已經安排人手,緊鑼密鼓地開始着手整理其新政府内務,确認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以及考慮如何“收編”這些殘餘的紅軍隊伍。

就在這個當口,蔣介石突然收到軍統關于東北軍、西北軍與共産黨頻繁聯絡的密報,使他緊繃的心裡又“咯噔”地一下,接着越發開始心神不甯,坐卧不安。連續幾天,他對侍衛官送來的什麼“最新戰報”、“當日新聞”等都是一掃而過,無心閱覽。這時他最揪心的已經不是三天兩頭日益高漲的東北和華北群眾聯合抗日的強烈呼聲,也不是廣東陳濟棠和廣西李宗仁、白崇禧兩個實力派在南方的蠢蠢欲動和強烈對峙狀态,而是生怕在西北地區再次出現名義抗日,實際反蔣的不利局面,如果那樣,他的“江山”就愈發不得安甯了。

關于西北的局勢,蔣介石的判斷是:紅軍二、四方面軍西出川陝,必将與先期到達陝北的中央紅軍會合,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于是,他訓示國防部秘密制定了第六次“剿共”計劃,其内容大體分為三步:

第一步,在甘肅東部發動“通渭會戰”。因為通渭坐落在甘肅東部,南連天水,北靠會甯,西通蘭州,西部戰略大動脈西(安)蘭(州)公路穿越縣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他們計劃充分利用該地的有利地形,前堵後追,給通過這裡的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以緻命打擊。

第二步,徹底“剿滅”紅軍二、四方面軍。因為這是紅軍的主力部隊。趁這兩股紅軍遭受重創立足未穩之際,以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方針,集中幾十萬部隊,配合一百多架新式戰機,一舉消滅這股支撐紅軍的骨幹力量,以絕後患。

第三步,全力“剿滅”陝北紅軍。紅軍二、四方面軍被消滅,陝北紅軍就成了“甕中之鼈”,可以手到擒來。同時,還可借此觀察東北軍、西北軍的動靜,如不服軍令或步調不一,便尋機撤職查辦将領,調動肢解部隊,進而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

照此計劃,蔣介石拟調集胡宗南、朱紹良、張學良、楊虎城,以及劉湘、孫震、馬步芳、馬鴻逵等部260個團約30萬人馬來完成這次圍剿任務。為了落實這項戰略部署,蔣介石在緊急處理完“兩廣事件”後,便馬不停蹄,急匆匆地回戈西北,緊急調集部隊,決心趁紅軍主力在西北地區尚未彙合之際,将他們徹底“剿滅”。

「故事」崔永平|我所了解的西路軍故事(一)蔣介石隴上大布兵

敵人開始行動了。胡宗南的第一軍開始向甘肅的清水、秦安集結,毛炳文部向武山、隴西集結;王均部向天水、甘谷集結;王以哲部拟控制平涼、隆德、靜甯;董應斌部移至固原;東北軍于學忠部也從蘭州調兩個師移至定西;馬步芳部也已加強了對整個黃河防線的防堵。此外,川軍孫震部也由綿陽、碧口等地向北推進;國民黨第二十五、第四十九、第五十一、第一四○師及第三軍、東北軍、西北軍、川軍各一部,也已向陝甘邊境的成縣、鳳縣、略陽、康縣等地推進,以圍堵紅軍的第二方面軍;甯夏馬鴻逵部和甘肅固原及其以北的何柱國、馬鴻賓部也分别向南北推進,以夾擊在清水河以西的紅一方面軍主力。一張徹底剿滅紅軍的“天網”已經布好,隻等紅軍的隊伍自投落網。

這時,在陝北的窯洞裡,中央紅軍的毛澤東主席也正思考着應對敵人的政策。按照毛澤東的理念,兵來将擋,水來土掩,這是千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戰役的勝利是指揮員們運籌帷幄的結果,而戰鬥的勝利則是指戰員們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打出來的,關鍵要看戰場指揮員的應變能力,以及戰士們的戰鬥意志和戰鬥信念。

就在這關鍵時刻,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據紅四方面軍報告,他們根據中央訓示制定的《通莊靜會戰役計劃》“不慎”遺失,并且确認已落入敵手,這仿佛使中央再次陷入了決戰的被動之中。幾天之後,就在蔣介石按照截獲紅軍的作戰計劃調整戰鬥部署,調兵遣将之際,毛澤東的窯洞裡,也擺放着同樣一份《國軍靜會戰役計劃》——這是張學良派人送來的。毛澤東打開一看,仰天大笑,并自言自語說道:“蔣某人啊蔣某人,這就叫‘天無絕人之路’啊!”

戰機往往就在微妙之間。紅軍開始運動了,從9月30日起,紅四方面軍先由臨潭、岷縣、武山、漳縣等地,分作六路縱隊向通渭、莊浪、會甯、靜甯前進。

10月2日,紅二方面軍總部也下達了《第二方面軍基本指令》,指令第6軍為右縱隊,第2軍和第32軍為左縱隊,迅速撤離成徽兩康地區,向通渭方向前進。

駐在隴東的紅一方面軍為策應二、四方面軍北進,以紅一軍團第2師附騎兵第2團為左縱隊,南下與特别支隊靠攏;以15軍團第73師為右縱隊西出郭城驿,10月3日即占領會甯縣城。緊接着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先後占領通渭縣城和到達會甯地區,與紅15軍團第75師會合。

「故事」崔永平|我所了解的西路軍故事(一)蔣介石隴上大布兵

10月10日,注定是一個出名的日子。這天外界突然傳出一則消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約10萬之衆在甘肅的會甯縣城勝利會師。這在老百姓看來并不起眼的消息,迅速傳到北京、上海,進而傳到了南京,尤其傳到國民政府蔣主席的耳朵裡以後,猶如驚天霹靂,比一顆十萬當量炸彈的威力還要巨大,還要震驚,還要難受。因為他知道,自己風風火火實施了幾年的“剿共”行動,幾乎每天都在向全國,甚至全世界通報剿匪戰況,幾乎每次都是捷報頻傳,大獲全勝。而紅軍則是東躲西藏、潰不成軍、不成建制的散兵遊勇。而這突然傳來有10萬之衆的紅軍會師,這豈不是給國軍打臉,給蔣主席打臉?

蔣介石眼看着紅軍主力已過通渭向東部聚集,他的追剿部隊還遠遠落後于行動計劃,惱怒異常,當即指令先以十幾個師的兵力由南向北同時向紅軍陣地發起攻擊,立即拉開“通渭會戰”的帷幕。緊接着他親自飛抵西安坐鎮指揮,并逼令東北軍、西北軍一齊參戰。

敵人瘋狂地撲向了會甯縣城,紅5軍分頭出擊,頑強阻擊敵人,紅軍主力部隊則分别從靖遠、固原、海源等地分散撤離。眼看被圍困在會甯的紅軍就像攥在手裡的沙子,簌簌地從指縫裡溜走了。至此,蔣介石精心組織的“通渭會戰”計劃再次落空,妄圖聚殲紅軍主力的癡心妄想也再次破滅。

「故事」崔永平|我所了解的西路軍故事(一)蔣介石隴上大布兵

作者簡介:崔永平, 甘肅古浪縣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曆,進階政工師。1983年參加銀行工作,先後在中國工商銀行金昌分行和省分行從事人事教育、紀律檢查等工作37年。愛好文學,曾在報刊雜志發表詩歌、散文、遊記等各類文章近百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