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故事」崔永平|我所了解的西路军故事(一)蒋介石陇上大布兵

「故事」崔永平|我所了解的西路军故事(一)蒋介石陇上大布兵

编者按:2021年,我们连续推送了崔永平先生的6篇《我的西路军情结》,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好反响,尤其是在西路军后代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即日起,我平台继续推送崔永平先生撰写的西路军故事,通过再现86年前那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场面和故事,以表达我们对西路军英烈们无限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同时,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发扬和传承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

我所了解的西路军故事(一)

——蒋介石陇上大布兵

作者 崔永平

1935年9月,甘肃的东部、南部地区突然热闹起来了。

这天一大早,一支身穿灰布衣衫、头戴八角帽的队伍,就神秘地穿越川西高原的藏族聚居区,突然出现在素有“天险”之称的腊子沟口。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发现敌情后惊恐不已,凭借天然屏障和明碉暗堡进行了顽强抵抗。但这些神兵勇士在正面强攻、侧面夹击未果的情况下,即派出由15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只见这些队员个个身轻如燕,飞檐走壁,倏忽间就攀上了百米高的悬崖峭壁,迂回到隘口守军的侧后,突然发起了攻击。守军腹背受敌,死伤无数,堡垒失守。其余敌兵惊慌失措,狼狈溃逃。红军从而打开了从甘肃南部西出高原峡谷的通道。

时间刚刚过了一年,越来越多的红军队伍再次从川陕西部进入甘肃,一部经过汉中占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等地,一部相继占领岷县、临洮、临潭、武山、漳县,并且与先期到达陕北的红军遥相呼应,形成了横跨陇原东部,雄峙整个西北的新格局。

这时,从中国的整个政治格局来看,基本是蒋介石赢得了整个长江流域及大西南的后方纵深,形势一派大好;而红军则被国军穷追猛打,四处躲藏,形势不容乐观。这让局外人看来似乎强弱分明,胜负大局已定。而且眼下红军的主力部队和中央红军又被一分为二,分别被压迫在甘肃的陇南山区和陕北的荒凉一隅,而且陷入少数民族和西北地方军阀的重重包围之中。因此,蒋介石踌躇满志,竟然不顾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华北的步步紧逼,和全国民众的强烈呼吁,已经安排人手,紧锣密鼓地开始着手整理其新政府内务,确认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以及考虑如何“收编”这些残余的红军队伍。

就在这个当口,蒋介石突然收到军统关于东北军、西北军与共产党频繁联络的密报,使他紧绷的心里又“咯噔”地一下,接着越发开始心神不宁,坐卧不安。连续几天,他对侍卫官送来的什么“最新战报”、“当日新闻”等都是一扫而过,无心阅览。这时他最揪心的已经不是三天两头日益高涨的东北和华北民众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也不是广东陈济棠和广西李宗仁、白崇禧两个实力派在南方的蠢蠢欲动和强烈对峙状态,而是生怕在西北地区再次出现名义抗日,实际反蒋的不利局面,如果那样,他的“江山”就愈发不得安宁了。

关于西北的局势,蒋介石的判断是:红军二、四方面军西出川陕,必将与先期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会合,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于是,他指示国防部秘密制定了第六次“剿共”计划,其内容大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在甘肃东部发动“通渭会战”。因为通渭坐落在甘肃东部,南连天水,北靠会宁,西通兰州,西部战略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穿越县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他们计划充分利用该地的有利地形,前堵后追,给通过这里的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以致命打击。

第二步,彻底“剿灭”红军二、四方面军。因为这是红军的主力部队。趁这两股红军遭受重创立足未稳之际,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集中几十万部队,配合一百多架新式战机,一举消灭这股支撑红军的骨干力量,以绝后患。

第三步,全力“剿灭”陕北红军。红军二、四方面军被消灭,陕北红军就成了“瓮中之鳖”,可以手到擒来。同时,还可借此观察东北军、西北军的动静,如不服军令或步调不一,便寻机撤职查办将领,调动肢解部队,从而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

照此计划,蒋介石拟调集胡宗南、朱绍良、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刘湘、孙震、马步芳、马鸿逵等部260个团约30万人马来完成这次围剿任务。为了落实这项战略部署,蒋介石在紧急处理完“两广事件”后,便马不停蹄,急匆匆地回戈西北,紧急调集部队,决心趁红军主力在西北地区尚未汇合之际,将他们彻底“剿灭”。

「故事」崔永平|我所了解的西路军故事(一)蒋介石陇上大布兵

敌人开始行动了。胡宗南的第一军开始向甘肃的清水、秦安集结,毛炳文部向武山、陇西集结;王均部向天水、甘谷集结;王以哲部拟控制平凉、隆德、静宁;董应斌部移至固原;东北军于学忠部也从兰州调两个师移至定西;马步芳部也已加强了对整个黄河防线的防堵。此外,川军孙震部也由绵阳、碧口等地向北推进;国民党第二十五、第四十九、第五十一、第一四○师及第三军、东北军、西北军、川军各一部,也已向陕甘边境的成县、凤县、略阳、康县等地推进,以围堵红军的第二方面军;宁夏马鸿逵部和甘肃固原及其以北的何柱国、马鸿宾部也分别向南北推进,以夹击在清水河以西的红一方面军主力。一张彻底剿灭红军的“天网”已经布好,只等红军的队伍自投落网。

这时,在陕北的窑洞里,中央红军的毛泽东主席也正思考着应对敌人的策略。按照毛泽东的理念,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战役的胜利是指挥员们运筹帷幄的结果,而战斗的胜利则是指战员们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关键要看战场指挥员的应变能力,以及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信念。

就在这关键时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据红四方面军报告,他们根据中央指示制定的《通庄静会战役计划》“不慎”遗失,并且确认已落入敌手,这仿佛使中央再次陷入了决战的被动之中。几天之后,就在蒋介石按照截获红军的作战计划调整战斗部署,调兵遣将之际,毛泽东的窑洞里,也摆放着同样一份《国军静会战役计划》——这是张学良派人送来的。毛泽东打开一看,仰天大笑,并自言自语说道:“蒋某人啊蒋某人,这就叫‘天无绝人之路’啊!”

战机往往就在微妙之间。红军开始运动了,从9月30日起,红四方面军先由临潭、岷县、武山、漳县等地,分作六路纵队向通渭、庄浪、会宁、静宁前进。

10月2日,红二方面军总部也下达了《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命令第6军为右纵队,第2军和第32军为左纵队,迅速撤离成徽两康地区,向通渭方向前进。

驻在陇东的红一方面军为策应二、四方面军北进,以红一军团第2师附骑兵第2团为左纵队,南下与特别支队靠拢;以15军团第73师为右纵队西出郭城驿,10月3日即占领会宁县城。紧接着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先后占领通渭县城和到达会宁地区,与红15军团第75师会合。

「故事」崔永平|我所了解的西路军故事(一)蒋介石陇上大布兵

10月10日,注定是一个出名的日子。这天外界突然传出一则消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约10万之众在甘肃的会宁县城胜利会师。这在老百姓看来并不起眼的消息,迅速传到北京、上海,进而传到了南京,尤其传到国民政府蒋主席的耳朵里以后,犹如惊天霹雳,比一颗十万当量炸弹的威力还要巨大,还要震惊,还要难受。因为他知道,自己风风火火实施了几年的“剿共”行动,几乎每天都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通报剿匪战况,几乎每次都是捷报频传,大获全胜。而红军则是东躲西藏、溃不成军、不成建制的散兵游勇。而这突然传来有10万之众的红军会师,这岂不是给国军打脸,给蒋主席打脸?

蒋介石眼看着红军主力已过通渭向东部聚集,他的追剿部队还远远落后于行动计划,恼怒异常,当即命令先以十几个师的兵力由南向北同时向红军阵地发起攻击,立即拉开“通渭会战”的帷幕。紧接着他亲自飞抵西安坐镇指挥,并逼令东北军、西北军一齐参战。

敌人疯狂地扑向了会宁县城,红5军分头出击,顽强阻击敌人,红军主力部队则分别从靖远、固原、海源等地分散撤离。眼看被围困在会宁的红军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簌簌地从指缝里溜走了。至此,蒋介石精心组织的“通渭会战”计划再次落空,妄图聚歼红军主力的痴心妄想也再次破灭。

「故事」崔永平|我所了解的西路军故事(一)蒋介石陇上大布兵

作者简介:崔永平, 甘肃古浪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1983年参加银行工作,先后在中国工商银行金昌分行和省分行从事人事教育、纪律检查等工作37年。爱好文学,曾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游记等各类文章近百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