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顯赫後應該如何孝順父母?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孝經》是一本以“孝”為中心,對古人道德限制的儒家著作,它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直到今天,這種觀點依然為人所認同并且一直遵守。
以“孝”治天下,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國封建時代開始采用的一種治國思想,為曆代統治者所推崇。
實際上,漢初的統治者早已身體力行了。
例如,二十四孝故事中,漢文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迹可謂婦儒皆知。
其實,他的父親劉邦孝順父母的做法更是堪稱絕妙,不過少為人知。
1.為父特創“太上皇”制度
劉邦建立漢朝稱帝之後,每五天朝拜父親太公一次,仍然按照一般人家父子相見的禮節。
太公的家令勸說太公道:“天無二日,地上更不應有兩個君主。當今皇帝在家雖然是兒子,在天下卻是萬民之主,太公您在家雖然是父親,對皇帝卻是臣子。怎麼能夠叫萬民之主拜見他的臣子呢!這樣做,皇帝的威嚴就不能遍行天下了。”
太公聽後十分認同,決定不再接受劉邦的朝見。
當劉邦再次去朝見太公時,太公就抱着掃帚,面對門口倒退着走,以表示對劉邦的尊敬。
劉邦大為吃驚,急忙下車,上前攙扶父親。
太公說:“皇帝是萬民之主,怎麼能因為我而亂了天下的規矩呢!”
劉邦愣了好一會兒,應答說:“既然這樣,你是皇帝的父親,我就封你為太上皇。”
于是劉邦就尊奉太公為太上皇,并重賞了進言的家令。
2.将家鄉“搬”到長安
兒子當了皇帝,太公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但時間稍長,太公便覺得錦衣玉食的日子了無生趣,經常悶悶不樂。
劉邦對此很是不解,偷偷向太公身邊的人詢問緣故。
下人們說:“太公平生喜歡的是和屠宰販賣的商販、酤酒賣餅的人在一起。他最喜歡鬥雞、踢球。現在長安什麼也沒有,太公是以不高興。”
不久之後,一座叫新豐的城市出現在長安近郊。劉邦把過去太公所居住地方的鄰居全部遷徙到新豐。沛縣的父老兄弟和親戚朋友天天跟太公一起開懷暢飲,笑談往事。
@實史求是 #中國曆史人物# #曆史真知棒##父母和子女# #孝# 劉邦劉恒父子真是孝順父母的典範啊!
太公看到身邊的故人依舊,就像回到了家鄉一樣,心情也就漸漸高興起來了。
你有多久沒有見到父母了?是否已經将父母接到身邊同住?聽了劉邦孝順父母的故事,是否對你有所觸動呢?
歡迎大家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