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後,大量被遣散的宮女卻無人願意娶,溥儀晚年說出實情
“宮女”顧名思義就是在宮中的女子,但她們的身份與地位卻遠不及皇帝的女人來得光鮮,皇帝的女人是後宮的主子,而宮女則是伺候這些主子的婢女,照顧主子們的衣食起居。自從秦始皇開創了封建社會制度,後宮管理制度也應運而生,大量的民間女子被選入宮中,以此來彰顯皇家高貴的氣派與威嚴。
溥儀本應該是王爺家的兒子,父親載沣是醇親王,溥儀作為長子完全有可能世襲父親的王位,但是他的命運在慈禧老佛爺的安排下,三歲的奶娃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帝,就連他的父親都要向他行跪拜之禮,在溥儀的哭喊聲中,大清王朝也随之搖搖欲墜。
溥儀正兒八經的皇位隻坐了三年之久,退位時才六歲,一個六孩子的孩童怎能知道皇帝的尊貴之處,當他還在懵懂時就被攆下了龍椅,而他生活的空間由碩大的紫禁城縮小為内宮的一畝三分地。還好袁世凱沒有給他們孤兒寡母逼到絕境,至少每年為溥儀他們提供四百萬兩的“贍養費”。
四百萬兩白銀聽起來很多,但對于龐大的皇宮開銷來說還遠遠不夠,要知道能夠有資格繼續住在宮裡的人物都是從小到大享受慣了的皇室貴族,他們雖然改變不了清朝滅亡的命運,但還有權力享受當主子的餘威。于是,為了縮減開支,皇室貴族們隻能遣散大量的多餘宮女以保持自己的正常開銷,表面上看是給了宮女們自由,其實出宮後她們的命運更加悲慘。
能夠入宮做宮女的人大多都是貧困人家的孩子,有錢人家的女兒才不舍得送入宮中,送入宮中那也是當主子的料,即使做不了主子,也是個女官,但是擁有這樣身份地位的宮女畢竟還在少數,大多宮女出宮後都是無依無靠,多年在宮中生活,早已與家人失了聯系。
那些找到家人的宮女,家中也不願意接受她們,不是沒有親情,而是本就貧苦的日子根本無法再繼續養活她們。也許有人說,宮女們也會做一些女工來維持生計,可是在注重女子名聲的古代,誰家願意養個老姑娘呢?要知道被遣散出宮的女子都是二十四歲以上的女子了。
為了減少對這些宮女的愧疚之心,在遣散宮女時,皇室給了她們每人一百塊大洋,一百塊大洋看起來也算是巨款,可是對于這些已經伺候習慣主子們的宮女來說,隻是杯水車薪,因為她們的未來沒了方向,本想在宮中養老,做個嬷嬷也好過在外面吃苦,如今被遣出宮中,等待她們的是一片茫然。
同時被遣散出宮的還有太監,太監還好些,畢竟男子還有一身的力氣,做些體力活來維持生計,而宮女就沒那麼容易了,出了宮的她們除了伺候主子什麼都不會,有一些運氣好的宮女又找到了好人家,繼續重操舊業做着伺候人的活,等待她們的仍舊是無盡的勞作。
而運氣差的女子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隻能堕入紅塵,用自己剩餘的青春來換取以後養老的金錢,想到這裡真是可憐又可悲,她們大好的年齡都交給了皇宮,最後一句遣散出宮等于斷了她們的生路,但凡有一點生機,她們都不會選擇堕入紅塵這條路。
于是有人便提出疑問了,按理說能夠選入宮中的女子都應該有些姿色,再加上100塊大洋的嫁妝,為何不嫁人而選擇繼續伺候别人、甚至堕入紅塵呢?其實不是這些宮女不嫁,而是無人願意娶,這些宮女的年齡都超過了24歲,在古代已經屬于半老徐娘的年齡了,根本找不到适婚的對象,而且溥儀在晚年時還說出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真相。
宮女在宮中也算是見過大世面的女子,她們接觸與看到的都是皇親貴胄,在宮裡生活久了,稍有姿色的難免不被一些主子寵幸,說白了,早就不是處子之身了,這一點在宮中已經是不公開的秘密了。還有一些宮女為了排遣寂寞,與太監玩起了對食。
是以,在宮外這裡宮女早就不幹淨了。在大男子主義盛行的古代,誰也不會接受這樣的女子入門,即使再有姿色、再有錢财他們也不願意去戴這頂綠帽子,一旦人的心理有了陰影,難免會聯想自己頭上草原青青一片,是以,那些男子甯願單身也不願意娶宮女。
還有一點最為重要,溥儀在晚年時曾說過,宮女大多數都患有“血郁”之症,這才是無人願意娶的主要原因。“血郁”之症在中醫上來解釋是: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而這個病症的後果就是由于女子氣血不通而造成不孕。
宮女患“血郁”之症與她們在宮中生活的環境有關,表面上看伺候主子是非常光鮮的事情,但她們每天都過着提心吊膽的日子,稍不留神就會受到責罰,嚴重的還會丢掉性命。另外,這些宮女長期接觸冷水勞作,濕冷慢慢侵入了身體,健康每況愈下,試想一個人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身心都會受到折磨,患有“血郁”之症也就了解了。
話再說回來,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娶妻子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而患有“血郁”之症的宮女不能懷孕生子,那娶回來豈不是發揮不了她們的剩餘價值?是以,那些被遣散的宮女無人願意娶,這個真相非常殘忍,而那些宮女最後隻能勞作一生、孤苦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