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清朝後宮妃子受寵後,次日走路都要宮女攙扶?聽聽溥儀的說法
1912年,随着退位诏書的頒發,溥儀退位、清朝滅亡,結束了兩千年的封建曆史,中國的社會制度邁向了新紀元,人們在對未來探索與幻想的同時,對已經過去的曆史也充滿了好奇之心,清朝已經滅亡,可是很多宮廷秘聞為清朝的曆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清宮劇是近幾年熱播的娛樂内容之一,裡面精美的華服、得體的禮儀,處處彰顯着皇家女子的貴氣,更扣人心弦的就是裡面層出不窮的宮鬥計謀,為了上位、為了争寵她們不惜一切手段,可以說無所不用其及。但是細心的朋友可以看到,清朝後宮妃子受寵後,次日走路都要宮女攙扶,這是為什麼呢?這可不是空穴來風的噱頭,溥儀曾經說出其中的原因。
自從皇太極建立大清的那一天起,金人不再是金人,滿族不再是滿族,他們成為了高高在上的滿清血統,随着八旗制度的建立,後宮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地完善,改變了亂糟糟的原始後宮現狀,向正規化發展。由原來的大福晉、側福晉變成了以中宮皇後為首的五宮,其餘四宮按照品級分為四等,史上有名的賢後孝莊太後就居五宮之末,曾為莊妃,這時還隻是雛形。
到了順治皇帝這一代,後宮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确定,标準的管理制度讓後宮變得長幼尊卑有序。後宮的女子按照身份地位以皇後為首,其次是皇貴妃、貴妃、妃、嫔、貴人、常在、答應、女官、秀女、宮女,如此明确地規定位分,就是讓她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不能有絲毫的僭越之舉,就此形成了森嚴的清宮禮儀。
除了日常的請安尊卑禮儀之外,妃嫔的吃穿用度也都頗有講究,在什麼樣的位置享受什麼樣的待遇,比如衣服的顔色妃嫔不能穿正紅色,那是皇後才擁有的專享顔色。在出行的儀仗上也是有着嚴格的要求,每個妃嫔都要嚴格遵守。但是細心的朋友發現,清朝後宮妃子受寵後,次日走路都要宮女攙扶,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來聽聽溥儀怎麼說的。
溥儀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他對此最為有發言權,雖然他的龍椅隻坐了三年,但他在紫禁城中長大,溥儀成年之後才被趕出紫禁城,耳濡目染自然懂得諸多的清宮規矩,更了解後宮之中的那些“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妃子受寵之後走路要宮女攙扶也是頗有講究。
能夠得到皇帝的寵幸,後宮女子才能步步高升,被皇帝慶幸之後,自然要更加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絲毫不能有所懈怠,再加上妃子們平時沒有什麼事可做,唯一的任務就是打扮自己以擷取皇帝的恩寵,而想要保持聖寵不衰,自己的禮儀就要做到一絲不苟,要始終保持禮儀端莊。
都知道清朝是滿人天下,建立後宮制度之後,後宮女子的衣着也都有了準确的規定,除了穿旗裝之外,女子最為明顯的就是她們都要穿“高跟鞋”,也就是我們所知道“花盆底”,穿上這個鞋子把女子的身材顯得高挑秀美,美中不足的就是容易發生意外,稍有不慎就會出現走路不穩的情況,為了避免出現禦前失儀的糗态,她們就靠宮女攙扶來保證身體的平穩。
前面說過,清宮的禮儀森嚴,穿着也都有嚴格的要求,妃子的衣着除了日常穿的繁瑣的旗裝之外,還有佩戴貴重的首飾,不同的位分佩戴不同的珠寶。不管珠寶如何貴重,重量肯定是要有的,這些妃子的旗頭頂在腦袋上,一天下來難免會感到倦乏,這時候就需要宮女攙扶來緩解身體的疲憊感。
還有一點是最為重要的,妃子受寵之後難免會出現乏累,但是嚴格的宮規制度根本不讓她們睡懶覺,第二天起早就要給皇後請安,這是雷打不動的宮規,以此才能彰顯出皇後執掌鳳印的貴重地位。如此一天折騰下來,自然是疲憊不堪,這時候宮女就發揮出了作用。
說到這裡可以看出,宮女攙扶妃子其實就是起到“拐杖”的作用,妃子感到身體乏倦時,又不得不應付一些場面,她們就把重量轉移到宮女的身上,靠宮女的攙扶完成一天的應酬。畢竟妃子都是養尊處優長大的女子,談不上什麼鍛煉身體,弱不禁風的她們隻能靠宮女伺候才能完成一天的“工作”。
被皇帝寵幸是妃子們的正常目标,每個女人都想得到皇帝的寵幸,一旦得到了寵幸,那就代表着她們擁有着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她們的“排場”也會變得大起來。可以看到,越是得寵的妃子,身邊伺候的宮女越多,即使不勞累的情況下,她們也會伸出纖纖玉手搭在宮女的胳膊上,原因很簡單,就是凸顯她們的高貴地位。
剛選入宮的秀女還隻是個小小的主子,她們的身份連宮中的女官都不如,随着都要聽從教養姑姑的調遣,否則永遠沒有出頭之日,期間她們也是經曆無數的折磨與考驗才有緣得到皇帝的寵幸,是以她們的寵幸也是來之不易。
後宮妃子除了比穿戴之外,更多的是比皇帝的恩寵,隻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在後宮的地位,走路要宮女攙扶,表面上看是在保持端莊禮儀,其實更多的是在炫耀,證明自己被皇帝寵幸,我驕傲、我自豪,就是這麼的簡單、直白,有了皇帝這樣大的靠山,皇後也要讓三分,她們的虛榮心又怎能不膨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