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花間詞人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晚唐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今山西省太原人,他詩詞并工,而詞的成就尤高,其詞作内容偏重寫閨情,辭藻華麗。常常聽到有人議論溫庭筠其貌不揚什麼的,對此,筆者想說,人家的創作才華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呀,是不你說……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花間詞人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醉了

在上一篇文章,筆者帶大家一同欣賞了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點選筆者的頭像,進入首頁檢視喔!接下來,讓我們繼續欣賞溫庭筠的另一首詞作《更漏子•玉爐香》

——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鬓(bìn)雲殘,夜長衾(qīn)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詞意】

玉爐散發着爐香煙,紅色的蠟燭滴着燭淚,搖曳的光影映照出華麗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顔色已褪,鬓發也已零亂,漫漫長夜無法安眠,隻覺枕被一片寒涼。

窗外的梧桐樹,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為别離傷心。一滴一滴的雨點,正凄厲地敲打着一葉一葉的梧桐,滴落在無人的石階上,一直到天明。

【注釋】

1.更漏子:詞牌名。古代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2.紅蠟淚,杜牧《贈别》詩:“蠟燭有心還惜别,替人垂淚到天明。”

3.秋思∶秋來引起的愁思。

4.畫堂:華麗的内室。

5.鬓(bìn)雲:鬓發如雲。

6.衾(qīn):被子。

7.梧桐:落葉喬木,古人以為是鳳凰栖止之木。

8.不道:不管、不理會的意思。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花間詞人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夜景

【賞析】

  此詞借“更漏”夜景極寫閨中少婦秋夜不能入睡的相思情事,情深意切、疏朗直率。

詞以典型的室内景物開篇:“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寫秋雨淅瀝的夜晚,爐香缭繞、蠟燭垂淚,意在烘托出一種孤寂清冷、凄迷傷感的氣氛,反襯女主人公的落寞。“偏照畫堂秋思”,融情入景,将室内的華美陳設與人的心理巧妙結合。“玉廬香”為襯景,“紅蠟淚”景中含情,而此句則更進一層,深入表明了女主人公愁苦難捱的心境,華麗的室内隻有袅袅廬煙、傷心紅燭同她相伴,如此已令人不堪,偏偏這又是一個悲秋的時節,怎不更叫人愁悶至極啊!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花間詞人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紅燭

“眉翠薄,鬓雲殘,夜長衾枕寒。”從柳葉翠眉與如雲烏發可見女主人公的如花美貌,然翠眉已“薄”,褪色嚴重;烏發已“殘”,淩亂不堪。“薄”、“殘”二字既描繪了女主人公的形象,也顯露出她為離情所苦,百無聊賴、輾轉難眠的情态。“夜長衾枕寒”繼續寫思婦于深夜輾轉孤眠的憂傷,秋夜漫漫,屋外不時從窗子吹進陣陣涼風,她四周無人,孤零零地蜷縮在被子裡,難免心寒,既心寒,怎不倍感衾枕之寒呢?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花間詞人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睡美人

下片是“夜長衾枕寒”的進一步說明,可謂情與景融合無間。詞人從室内轉到室外,寫女主人公的所聞,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與畫外音的方式,從側面進一步烘托她的離情别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直接寫雨聲,間接寫思婦。這裡的梧桐、秋雨并非視覺形象,而是聽覺形象,夜靜更深時,潇潇秋雨滴落在梧桐樹葉上發出的聲響,給被離情所苦的女主人公帶來莫大的愁思,使她無法入睡。雨打梧桐本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無所謂有情與無情,但女主人公卻以一種責備的口吻訴說秋雨的無情,暗示出其為離情所苦的程度之深,字字真摯。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花間詞人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落梧桐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末句緊承前幾句詞,從女主人公的耳中、心上落筆,寫出了更為具體的秋雨淅瀝聲。女主人公對秋雨之聲有着強烈感受,這連綿不斷的秋雨,仿佛是她心中那無邊無際的離愁,難以抑制和排遣。是以,她隻好聽任秋雨由從“三更” 滴落至“天明”。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花間詞人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秋雨

總而言之,這首詞上片濃麗,下片疏淡。上片寫室内近景,色彩濃烈,突出刻畫視覺形象,重在寫實,透露心境;下片則寫室外景物,着墨清淡,集中渲染聽覺形象,重在寫虛,創造意境。上下片在描寫上雖各有側重,但始終都緊緊圍繞着 “秋思”、“離情”加以表現,做到了彼此相映襯,真摯自然、動人心弦。(完)

宋人聶勝瓊有詞:“枕邊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李清照有詞:“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還有很多很多……話說回來,梧桐還真是詩詞中的“常客”呀。

哪首含有“梧桐”的詩詞作品最使你印象深刻咧?

Hello,歡迎你來!認真看完啦[666][送心][來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