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月11日早晨好今日成語:采椽不斫讀音cǎichuánbùzhuó含義:采字通棌木又稱柞木;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頂的木條;

2月11 日早晨好

今日成語:采椽不斫讀音cǎi chuán bù zhuó

含義:采字通棌木又稱柞木;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頂的木條;斫,砍削。用柞木做椽,不用砍削。意思是比喻生活貧窮、簡樸

出處:戰國時期文學家韓非《韓非子•五蠹》,原句:“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今日晨語:孔子倡導“不恥下問”

春秋時期,師聖孔子有個學生是衛國人叫孔圉(音yu),他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身亡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并讓後人都來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号。

孔子的另一個叫子貢的學生,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并沒有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贊孔圉為“孔文子”,似乎有點評價過高了。他為此,向老師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圉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号?師聖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于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謙虛請教而不會感到丢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是以,要賜給他“文”的稱号。

筆者以為:孔圉的可貴之處在于善始善終地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辱,一生在踐行着不恥下問的學習胸懷、聆聽格局。是以他就得到了衛國國君的褒獎,也就得到了老師孔子的高度贊許。在這裡,孔圉将不恥下問已上升為大智慧,對于我們而言,也就有存在着莫大的啟迪:大腦能測出的是智商,測不出的是智慧;眼睛能看到的是視線,看不到的是視野;胸口能摸到的是胸圍,摸不到的是胸懷......龍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