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寒假,“神獸”天天在身邊出沒,媽媽是不是都過上了24小時随時on call的生活?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前不久,一則1歲多的寶寶對着監控不停喊媽媽的視訊走紅。

寶寶和爺爺奶奶生活在老家,夫妻倆在外省打工,會經常在監控裡和孩子聊天。

久而久之,寶寶就以為爸媽在攝像頭裡。

視訊中,寶寶喊着“媽媽!媽媽……”,沒有回應,她就搖搖晃晃地走進幾步,再不停地喊。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評論區裡很多媽媽都看得破防了,心疼到不行,還有的逗趣說再也不嫌棄孩子整天喊自己了。

孩子在家“媽媽”長“媽媽”短,聽得心裡煩,孩子不在身邊,聽不到他喊了,又會心裡慌……

盼他長大,又怕他長大,幸福伴随煩惱,想必每個媽媽都有這樣沖突的心态。

這種甜蜜的負擔感,凡是當媽的都懂。

人類幼崽的第一聲“mama”

從十月懷胎到孩子出生,在襁褓裡慢慢長大,很多媽媽們都在等待着孩子的第一聲“mama”。

媽媽們甚至會一直幻想這個場景,心想一定要記錄下來才好。

但孩子的一聲“ma”,卻往往來得猝不及防。

閨蜜兒子的第一次發生在半夜,她正半夢半醒地給哭鬧的兒子沖奶粉,一手抱着娃,一手倒水攪拌,簡直就是手忙腳亂。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然後她聽到了一聲帶哭聲的“mama”,愣住了,手上的動作停了幾秒。

在此之前,她以為她肯定會感動得落淚,但事實卻是,她根本無暇顧及,也來不及興奮。

小家夥喝上奶之後沒一會就睡着了,回到房間後閨蜜才開始回味,又感覺好遺憾,因為沒能記錄下來,也沒能讓孩子重複幾遍。

“也太不過瘾了”。

相比于閨蜜“千事萬事,寶寶喝奶最大”式的穩重,有的媽媽“冒失”得可愛。

有一個媽媽,因為心情太激動了,直接抱着寶寶一頓猛親。

可能是因為親得太用力了,寶寶直接被她的樣子吓哭了,之後的好幾天也都躲着她。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知乎上“孩子第一次叫媽媽什麼心情”有一條高贊回答:

那一瞬間,我像是被一種很甜蜜的電,擊中一樣,從頭到腳地酥麻,也像是談戀愛那會的心動時刻一般,明顯感到心跳加速,眼淚不自覺地流下來。

孩子帶給媽媽的觸動,往往就在一瞬間,但這一瞬間,就值得媽媽們品味很久。

等了好久的這一聲“mama”或許模糊不清,但卻是能讓媽媽們最幸福的稱呼。

在那個時刻,懷孕的苦、分娩的痛和喂奶的勞累都不值一提了,而心裡有一個地方,也變得軟綿綿的。

當7歲兒子依舊瘋狂喊媽

而随着時間流逝,孩子長大,依舊不停地喊“媽媽”,一種莫名的煩躁在媽媽們的心中煩油然而生……

去年暑假時,成都一個媽媽和孩子簽訂【不喊媽條約】的消息在寶媽圈裡傳瘋了。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7歲兒子的生存原則:管他啥事,喊了再說!

不曉得時間——“媽!”

字不會寫/題不會做——“媽!!”

早上洗漱完不知道穿啥/在樓下玩想喝水了——“媽!!!”

要當百科全書又要當計時器,還得是無微不至的生活助理,張媽媽實在是沒法專心工作……

忍了一個星期,思來想去決定和孩子簽了份協定,希望孩子在小事上先自己思考動腦,能盡快自立起來。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好在小家夥執行得很到位,張媽媽可算能喘口氣了。

在“有事沒事先喊媽”這件事上,天下孩子都一個樣,評論區的寶媽們都狠狠共情了。

有媽媽說自己有一個同款愛喊媽媽的娃,感覺要被孩子喊得頭昏腦漲了。有時候兒子沒什麼事情也要喊自己,感覺“媽媽”已經變成了他的口頭禅了。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有媽媽看到條約裡“學會喊爸”這一條,火氣更大,瘋狂diss老公是“指令中轉站”。

因為孩子再怎麼喊“爸”,老公也隻會讓他“問你媽去”。

還有媽媽心情比較沖突:女兒現在10歲了,還是會對着我不停的叫媽媽媽媽,然後跟條八爪魚一樣挂在我身上不下來。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我有時候也嫌煩,但一想到她再過幾年就要出去讀大學,就隻想珍惜現在她還在我身邊,随她喊吧,娃長大了就難得聽到了。

孩子和媽媽的需求似乎總是相悖的。

當他蹒跚學步,時刻粘着媽媽時,媽媽們會想:他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啊?

而當他長大了,離開家,目之所及都是遠方時,媽媽們又會開始想念那些被粘着的時光。

言簡意赅一聲“媽”

當軟糯的“媽媽~”,變成一聲言簡意赅的“媽”,這是渴望獨立的孩子宣告天下,但是媽媽們,卻難以控制地開始失落了……

有一個媽媽說,小時候,女兒是她的跟屁蟲,不肯離開半步,媽媽媽媽地喊個不停。

女兒讀五年級的某一天,她突然意識到孩子長大了。

她像往常一樣去學校接孩子,女兒卻問:媽,你怎麼又來了,我不是說了和同學一起走路回家嗎。

她當時愣住了,但礙于媽媽的面子,隻好囑咐女兒在路上要注意安全,早點回家。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接送孩子已經成為了她的習慣,但殊不知,女兒已經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間和小小世界。

#從媽媽改口到媽的年紀#之類的詞條在各個社交平台都有超高的互動。

有的孩子上幼稚園就開始這麼喊,有的直到成年,還是撒嬌喊“媽媽”的小孩;

有的媽媽看着孩子像個小大人了,倍感驕傲,有的媽媽則非常不舍,希望時光倒流,“把孩子按回自己懷裡多好”。

面對孩子的成長,很多媽媽本能地掩飾這種落寞,也有一些,倒成了索求愛的那一方。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鹽桃罐頭:

應該是上國小的時候吧,姑娘有一天突然把媽媽就變成了媽,我問她為什麼要改,她說因為我一直這麼喊外婆,而且她聽同學也是這樣喊的。

說實話我那一下心裡很不适應,我說這樣聽着少了些親昵感,她馬上就改嘴叫我媽媽。

現在她讀大二了,平時喊媽,一要撒嬌就喊媽媽,感覺被她狠狠拿捏住了。

教育學者尹建莉在她的書中寫道:母愛是個逐漸分離的過程。

孩子改口叫“媽”,就是在與母愛逐漸分離。

心理學者曾奇峰曾說:撫養者越是能夠給予孩子高品質的親密關系,孩子就越有能力和撫養者分離。

我們給予孩子愛和陪伴,其實就是為了讓他能夠更好地獨立。

是以,當Ta開始幹脆地喊“媽”,體面放手吧。

·寫在最後·

張智霖夫婦的兒子剛出生的時候,可把他倆折騰壞了。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他每次隻尿一點點,有時候十分鐘就要換四片尿布。

張智霖無奈,笑說兒子還沒開始賺錢就這樣浪費。而床上的兒子好像聽得懂責怪的話,掀起嘴奸笑起來。

于是,夫妻倆他取小名叫魔童。

而大名“張慕童”的寓意,則是希望孩子能永遠童言無忌,無憂無慮。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隻一字之差,評論區的媽媽們都紮心了…

張智霖夫妻倆常在公衆面前“坑娃”,一會說他“唱歌像殺雞”,一會說他“毫無表演細胞,隻是愛慕虛榮”。

這吐槽的語氣中,卻總透出一股甜蜜的負擔的感覺。

父母子女之間的情感很複雜,都是一邊關愛一邊抱怨,一半幸福一半煩惱。

怕他飛遠去,怕他離我們而去,又怕他永遠停留在自己身邊。

真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悲喜交加。

孩子第一次叫媽媽的時候你是什麼樣的心情?你是從什麼時候意識到孩子長大了的呢?你的孩子是幾歲開始改口?幾歲開始和你“對着幹”的?

點個在看,在評論區和我們聊聊你和孩子之間又幸福又煩惱的生活小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