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家庭成份
記得是國小三年級開始,開始有了填表一說,一般都有家庭成份一欄要求必填。
國小上半學期是在老家學校上的,當時隻有國小,并且是混合班。有過幾次學生填的表格,我們不懂,老師教我們怎麼填,其中一欄家庭成份,老師告訴我們說回家問父母,然後再填,并告訴我們說家庭成份有:貧農,中農,下中農,富農,地主等,我回家問母親(父親在外面工作,一周或半個月回一次家),咱們家庭成份是什麼,母親說是貧農。于是我在家庭成份這一欄填上了貧農,班裡有一個同學看我填的是貧農,就大聲叫嚷:你媽媽家是地主,你不能填貧農。我頭一次知道我母親家是地主成份,正想着并且委屈地快要流眼淚時,老師說了:随爹家論成份。
放學後我跑着回了家,質問母親:你們家為什麼是地主,惹得同學笑話我。
我母親說:這由不得我,是你祖外公的事,一輩子勤勞掙錢攢錢,買了幾畝地,解放了,就給評成地主。你外公是老師,雖然家庭成份是地主,但是仍然能當老師,說明不唯成份論。你隻管好好學習,這個不要放在心上。
我無言以對,從此對于母親家的家庭成份緘口不語,後來我家遷到新的地方,同學問我父母的家庭成份,隻說貧農。
三年級下半學期,我家遷到了父親工作的地方,轉學到新的學校,學校是公社的學校,因為駐地有幾個工廠和部隊及其他機關,是以學生有農村的,也有工廠、部隊等子弟。
仍然需要填表,家庭成份這一欄我發現有同學填“勞工”,“革命軍人”“知識分子”等,很是驚訝,居然還有這些成份。
問填“勞工”的同學,他說他爺爺就是勞工。他父親是科長,也是長大後進入工廠工作。他父親說定家庭成份時,給定的“勞工”。
問填“革命軍人”的同學,他說他爺爺是孤兒,後來參軍,和日本人打過仗,鼻子曾經挨過日本人一槍子,也打死過日本人,至今鼻子都是歪的。他父親也是參軍到現在,當團長。
那些年,階級成份對個人政治前途影響巨大,家庭成份不好的人,提幹、參軍、招工、入學等都受影響。直到八十年代國中期,國家明确規定,家庭成份不影響這些,隻重個人表現,這才讓那些家庭成份不好的人長出了一口氣。
記得我們學校一位學長,學習好,但是家庭成份是地主,畢業回家種田,突然有一天到我們學校當了老師。我感覺終于不一樣了。這位學長老師至今和我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