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對象千家萬戶,工作内容千頭萬緒,工作狀态千辛萬苦,工作方式千變萬化,工作特色千紅萬紫,工作效果千恩萬謝。”有人用這“六千萬”來形容高校輔導員這份工作。的确,輔導員是離大學生最近的一群人,工作事無巨細而又責任重大。
在南華大學就有這樣一位輔導員,她在輔導員的崗位上一幹就是26年,被學生稱為“管得寬”“馬大姐”“軍媽媽”“馬正高”……她和她的學生們不僅僅是師生,也是朋友,還是親人,她就是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最美高校輔導員”的馬軍老師。
不斷成長的“馬正高”
誰能想到?馬軍走上輔導員崗位其實是一次偶然。臨床醫學專業的她在臨近畢業之際,被輔導員老師找去談話,希望她留校當輔導員,馬軍當時第一反應是拒絕的,她想跟其他同學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輔導員老師笑着對她說:“你先試一下,不試一下,又怎麼知道自己不會喜歡呢?”于是,馬軍就這樣偶然地走上了輔導員這個崗位。“我覺得輔導員比專業老師更厲害,專業老師隻管上課,輔導員卻吃喝拉撒全都管,而且輔導員還要把不聽話的學生變聽話、把‘學渣’變‘學霸’。”這就是馬軍對輔導員這份職業最初的看法。
随着工作的深入,馬軍發現,學生的需求方方面面。于是,她開始有意識地缺啥補啥。比如,在當時那個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的年代,為了能和學生更友善地聯系交流,她就在辦公室門口挂了一個信箱,後來慢慢發展成了“馬大姐”讀心信箱;1999年,國家實行聯考擴招後,學生畢業時往往在就業雙向選擇中出現困惑和壓力,她就考取了進階職業指導師資格證;随着物質生活的逐漸改善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提升,她又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為了引導學生對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視,她就在校報創辦了“心靈有約”專欄……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這是馬軍秉承的教育理念,她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她一直堅持做學生的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她自己一定先做到;她要求學生們努力學習,不要浪費了大好時光,她自己也一直沒有停止學習,先後出版專著兩本,參編高校人文素質教材兩本,主持參與各類研究課題10餘項,發表論文30餘篇。她逐漸從一名“小白”輔導員成長為具有正高職稱的輔導員。
守護學生的“軍媽媽”
馬軍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和學生們一起度過的。她和學生們一起出早操、一起晚自習、一起買飯打菜、一起郊遊野炊、一起熬夜備賽、一起加油助威、一起同台表演……成功了,一起歡呼雀躍;失敗了,一起抱頭痛哭、從頭再來。
對學生們的情況,馬軍基本了如指掌。前些年,她班上有一名學生,從小家境貧困,外出打工的父親因車禍離世,重病癱瘓的母親絕望之下,一度想帶着妹妹一起服毒自殺。“老師,我隻想趕緊打工掙錢。我怕媽媽還會想不開。”望着學生充滿淚水的雙眼,馬軍也心疼得掉下眼淚。馬軍一面安慰他好好讀書才有出路,一面想方設法解決他的實際困難,幫這名學生申請了國家助學貸款,為他介紹家教,還每月借給他500元生活費。這名學生漸漸地放下思想包袱,把心思用在了學業上,不僅拿到了國家獎學金,還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山大學研究所學生。“這一切都得感謝‘軍媽媽’。”
正是源于“軍媽媽”的信譽,馬軍成功地化解過多場危機。有一天,馬軍突然接到這樣一條資訊,“老師,我想不通,她為何不喜歡我?我不想活了。”馬軍心裡咯噔一下,她感到這個學生可能要做傻事。“我當時心裡很慌,又不知道他在哪裡在幹什麼,直接問他很可能不告訴我。”随即她靜下心來,認真地在微信上問那位學生“她是誰啊?”“你先告訴我,你們是怎麼交往的?”“老師有辦法,你來我辦公室,我教你……”馬軍一邊和學生聊,一邊發動同學們到處尋找這位學生。一個多小時後,發資訊的學生終于出現在她的辦公室……“現在想起來依然後怕,好在他信任我。”在馬軍的開導下,這名學生漸漸地把注意力放在了自身的學習進步上,重振信心,後來,以筆試、面試雙第一的成績考上四川大學的研究所學生。
“防患重于搶險”,馬軍從2006年開始,一直堅持兼職為學生上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課。為了讓學生喜歡這門課,并且學有所獲,馬軍不斷探索和實踐“心理健康教育互助體驗教學模式”——在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同時,堅持以學生的需要、參與、體驗、回報為中心。她把課堂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課前互需體驗,采取調查問卷和訪談等形式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對心理健康課程的具體期待;二是課中互動體驗,采用問題情境設定、心理活動體驗、心理品質激發等方式,拓寬學生的心理體驗空間,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釋放潛能;三是課後互助體驗,鼓勵學生對課程教學進行主動回報評價,對老師提出意見和建議,老師也對學生的表現和評價進行再回報。馬軍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課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堂堂爆滿,成為學校的優質課程。
課堂隻能解決普遍性問題,為了更有針對性做好工作,馬軍創辦了“馬大姐”心靈有約工作室,其中有“同心圓夢”團體輔導室和“自我悅納”個體咨詢室。為什麼把咨詢室起名叫“自我悅納”呢?馬軍笑着說:“現在大學生迷茫的原因基本隻有一個——就是沒有目标沒有自信的空心病。我起這個名字目的就是想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在愉快中接納自己,在自信中挖掘潛能,鼓勵學生們樹立小目标,不斷提升自己。”
言傳身教的“馬大姐”
“我們都是一家人”是馬軍經常對年輕輔導員們說的一句話。馬軍經常主動找年輕輔導員談心談話,指導他們做好職業規劃。“她的眼裡永遠裝着我們這群弟弟妹妹。”南華大學語言文學學院輔導員周玲說。
作為湖南首個輔導員職業發展協會負責人,馬軍深知輔導員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工作煩瑣、職業晉升通道狹窄……多重壓力下,輔導員隊伍流失很大。但她認為,輔導員是平安高校的基礎,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引路人,穩定好、發展好輔導員隊伍至關重要。是以,她彙集學校輔導員,開展了一系列輔導員職業發展活動,每月開展一次“向心力”沙龍,每學期開展一次戶外素質拓展活動,每年舉辦一次創新論壇、一次學工系統迎新年聯誼晚會,等等。每項活動的内容都來源于具體的工作實踐需求,馬軍希望通過一系列學習、活動能夠打造出一支愛學生、勤工作、善研究的學生工作團隊,孵化出一批優秀團隊成員,提升廣大輔導員的育人能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更多的輔導員會像馬軍一樣,俯下身子傾聽學生們的微言細語,懷抱愛心洞察學生們的所思所想,在每天的點滴生活中付出自己的愛,在每天的平凡工作中付出自己的真情。因為,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
(選自《新湘評論》2022年第3期)
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