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物産豐富,地大物博,在泱泱華夏的發展過程,曆朝曆代,都有許多人為了華夏的強大,而奮鬥終生。西漢時期張骞出使西域,不僅開拓了絲綢之路,而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曆史資料。可是兩千年後,西域遺址裡的密信,内容卻無人能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西漢時期,在今天的民豐縣,有一個小小的城邦國家,被漢朝叫做精絕國,雖然國家裡的居民大都以務農為主,但是它的城邦卻建在絲綢之路上,是以常常商賈雲集,國家也逐漸繁華富庶,到了清代,精絕國被稱為“尼雅城”,時至今日,則有尼雅鎮的行政劃分。尼雅遺址,就是精絕國的遺址,由于其在東漢後期被其他國家吞并,居民大都被強迫搬離了原來的住所,是以留下了許多的古建築遺址。
新中國成立後,對于西部尼雅遺址考察工作的籌備,就緊鑼密鼓的開展起來,一九五九年,經過一番調兵遣将,考古專家史先生,帶領了自己組成的團隊,深入尼雅遺址,進行文物采集。在風沙飛揚的大漠中,收集文物難度很大,但是在史先生和隊員的不懈努力下,還是有了巨大的發現。
在遺址的中心地區,史先生一行人發現了大量被埋藏的木器、銅器、陶器、石器等等文物,此外,還有很多漢文木簡,以及一個特殊的箱子,箱子裡面裝的是什麼,根本看不清楚,因為箱子裹滿了泥土。在努力嘗試找到箱子内有價值的文物失敗後,史先生和團隊成員沒有冒險,而是選擇帶着他們發現的文物,回到博物館,再做進一步的工作部署。
史先生和一衆專家,研究了很久,也沒有搞明白,這個箱子究竟該怎麼打開,在一般人看來,這箱子裡外都是泥土,根本就沒有多少有價值的東西,但是直覺告訴史先生沒那麼簡單,于是,經過他的一通搗鼓後,這個大箱子的箱子蓋終于被打開了。
原來這個箱子蓋由于變形,牢牢地扣在了箱子底上,隻有一點點地撬動箱子蓋,并泥土盡數除去,才能露出其中隐藏的“寶物”,這個箱子中藏着的,居然都是木犢,木犢是漢語書信,但很多木渎上的文字,卻無人能懂,在查閱大量資料之後,才确定這種字型為佉盧文字。
佉盧文是古印度的一種文字,但也是大陸新疆地區的文字,是最早使用的民族古文字之一。作為一種拼音漢字,佉盧文字母不連字,但也沒有間隔,一般都是草體。據印度傳說,佉盧文是古印度時,一位叫做“驢唇”的仙人所創,其形象古怪,與中國神話中的倉颉有異曲同工之妙,佉盧文在印度,常作為俗語使用。而在大陸境内,則被分為兩支:一種是以阗語為載體的佉盧文,另一種則以鄯善語為根基。
但是佉盧文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流行,在尼雅地區,佉盧文隻在貴族和宗教人士之間使用。現在發現的佉盧文獻,大多屬于鄯善王國,可是王室總有衰落的時候,是以懂佉盧文的人也逐漸消失了,而佉盧文為何在古印度消失,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
經過現代文字學家的研究,佉盧文已經被破解了一些,根據破解的佉盧文翻譯這些出土的木渎,上面的密信上寫的文字應該是:有來自蘇毗人之危險,汝不得疏忽,其他邊防哨兵,應迅速派遣來此……現來自且末消息,有來自蘇毗人之危險,兵士必須開赴,不管有多少軍隊。
到了今天,無論是印度還是尼雅地區,都已經沒人再使用這種文字了,就連看得懂的人都寥寥無幾,這實在是一種遺憾,希望有更多的相關文物出土,來解開這些令人迷惑的曆史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