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雄踞海東頭”“誰是千年不老人”“千尺晴虹挂水湄”“馬輿安行商旅通”“潮落潮生皆逆旅”……
去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産,世遺泉州成為網絡流量密碼,年輕人對于泉州文化與旅遊的關注度與日俱增。不過,泉州的許多文化遺産點何止是在今日才擁有關注度的,早在千百年前,它們就已經是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了。這不,在衆多古代名人的詩詞中,那些景與物、人與事,依舊鮮活如初……
□記者 吳拏雲 文/圖(除署名外)
帶動石湖“宣傳”的沈有容

六勝塔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石塔
在泉州的22處世界文化遺産點中,有石湖碼頭、六勝塔和萬壽塔。石湖碼頭位于泉州城東南17公裡的石湖半島西岸,是一處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碼頭。六勝塔(俗稱石湖塔)位于石湖村,與石湖碼頭近在咫尺。萬壽塔(又稱關鎖塔、姑嫂塔)位于寶蓋山山頂,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石塔,與石湖碼頭、六勝塔相距不遠。此三者都是遠近聞名的曆史文化景點,古人外出踏青時往往三地都去,正好是一日之旅。
石湖港是天然的避風良港
石湖半島三面臨海,其西側為一半月形海灣,形成天然的避風良港。半島突兀于泉州灣中部,正當晉江和洛陽江交彙出海口,對内可直通雙江,對外扼守泉州灣主航道。由于在地理形勢上扼守海上入泉的咽喉要道,為海防要沖之地,是以五代時,刺史留從效便于“重加版築”泉州羅城和州治衙城時,在石湖修築寨城,城牆周長四百丈(約1200米)。北宋熙甯初,又建石湖防海巡檢寨,為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四縣陸路總要地”。
說到石湖,不能不提明代将領沈有容。明萬曆年間石湖曾置巡檢司,後來泉州知府程達采納了浯嶼水寨把總沈有容的建議,将浯嶼水寨徙至石湖。沈有容對石湖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址和官署建設,使之屹然而成泉州府郡的海上重鎮。沈有容所建的石湖寨(初建時仍稱浯嶼水寨),上控惠安崇武港,下轄金門料羅灣,既扼泉漳之咽喉,又可警衛台灣、澎湖諸島嶼。在進行緊張的海防軍備之時,沈有容依然懂得“搞宣傳”,擴大石湖寨的聲勢。他先後邀請各地鄉賢名士詹仰庇、何喬遠、林雲程、莊應曙、陳建勳等人造訪石湖寨,結果這批人在飽覽石湖山水之後,果然不負衆望地為石湖寫下了諸多傳世詩賦。其中,林雲程《贈沈士弘将軍移鎮石湖》一詩曰:“海峤新開名将府,石湖雄踞海東頭。峰巒嵂崒雲中出,島嶼參差水上浮。帷幄籌兵誇霍衛,屯營結陣列貔貅。風波不動平如掌,好賦詩篇飲戍樓。”石湖一帶山峰高聳險峻,島嶼錯落散布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莊應曙《贈甯海沈先生移鎮石湖》稱:“雄鎮新開俯大江,邊頭坐嘯碧油幢。舳舻虎視奇兵出,劍戟鷹揚雜虜降。名拟雲台堪第一,功标銅柱可無雙。天朝推毂懸知近,待我重來醉玉缸。”主要描繪的是石湖海防軍備情況。
陳建勳《同沈将軍登石湖塔》曰:“海上擎天标一柱,攀跻直出碧雲端。茫茫衆水渾無際,渺渺孤帆過急湍。倚岸樓船刁鬥靜,披襟山寺酒杯寬。歸來忽起濛煙霭,咫尺浮圖不可看。”題中的“石湖塔”指的正是六勝塔,而從“披襟山寺”一語中可以看出,當時石湖的山上還建有寺廟,隻不過是哪座寺則難以考究。
詹仰庇是與何喬遠一道受邀去的石湖,同時也去欣賞了六勝塔(即石湖塔)風光。詹仰庇《九日登石湖塔,沈甯海将軍載酒見饷,即席賦贈》一詩曰:“聞道将軍意氣多,詩書況複事幹戈。淩煙素志先遼水,誓日丹心靖海波。談笑風前閑叔子,指揮阃外重廉頗。清秋高塔煩開宴,杯酒殷勤問薜蘿。”當時,沈有容熱忱地款待了他們,還帶他們參觀了寨壘、艨艦,詳細解說如何在海上抵禦倭船。詹仰庇在詩中對沈有容的軍事指揮頗多贊賞。何喬遠的《九日從詹司寇泛海訪沈阃帥,同登石湖塔》寫道:“曉霁輕煙失石尤,危帆柔橹送陽侯。浮圖自插天南盡,極島遙明海北秋。應節層梯堪試健,憑高絕頂正空眸。将軍别有軍中樂,不止清歌水調頭。”從詩中不難看出,當時六勝塔内即有層層節梯通往塔頂。站在塔上極目遠眺,美景淌入眼眸,真是心曠神怡。既然來到石湖了,不可能不去寶蓋山走走嘛,詹仰庇後又與何喬遠同遊寶蓋山。詹仰庇為此寫道:“寶蓋峰孤控海東,西來金馬遠争雄。手摩霄漢千山盡,眼入滄溟百島通。虎豹風生幽澗底,魚龍雲起大波中。天涯恍有神仙氣,一嘯冷然若禦空。”寶蓋山、萬壽塔的秀麗景色便似那畫軸般鋪呈于眼前。
寶蓋山、萬壽塔在古人詩句中往往有着雄渾的氣勢,如明代“布衣詩人”黃克晦詩曰:“亂嶂江邊出,大孤山最孤。鲛宮依斷石,僧路入平湖。急雪飄難聚,飛禽過自呼。青天憎獨立,誰複插浮圖。”詩中“大孤山”即寶蓋山,“浮圖”即指萬壽塔。名宦蘇濬《詠姑嫂塔》則道:“古刹倚嶒霄,乘風獨聽潮。千杯迎海市,萬裡借扶搖。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冷,秋色正蕭蕭。”朱梧《登姑嫂塔》詩稱:“千尋碧玉削芙蓉,礙日含風四五重。海入扶桑驚浪湧,山回蔥嶺翠微濃。擎天八柱空驅石,絕世三維見此峰。薄暮茫茫秋雨急,愁雲何處隐飛龍?”各自寫出他們眼裡的山、塔奇觀。
兼任“導遊”的名儒何喬遠
老君岩石像雕工精細,形态生動。
泉州清源山上的老君岩造像鑿刻于宋元時期,系利用一塊露出地面的天然花崗岩石雕琢而成,亦是泉州22處世界文化遺産點之一。老君即太上老君,李耳,号聃,又号老子,是春秋末期卓越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其代表作《道德經》是影響深遠的中國古代思想著作之一。石造像高5.63米,寬8.01米,厚6.85米。坐北朝南,背屏青山,巍然端坐,一派安詳自得的樣子。再看細節,石像左手按膝,右手憑幾,兩眼平視,雙耳垂肩,表情自然。整座石像雕工精細,形态生動,須眉分明,額紋、衣褶清晰,頭、額、眼、髭、須雕刻誇張而不失其意,莊重中顯活潑,簡約中蘊匠心,極具神韻,更顯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簡”的莊嚴意境。大陸所儲存的古代老君石刻造像,大多是頭戴冕冠、身着冕服、莊嚴肅穆的帝王形象,或頭上挽發、身着道袍的道人形象,像老君岩造像這樣慈祥歡樂、長壽老人的形象,極為罕見。明代官至翰林檢讨的鄭之铉有詩雲:“散吏莫相識,如今隐翠屏。老來傳道德,坐去失丹青。風雨留餘幾,眉須度此亭。試看春色晚,紫氣為誰停?”算是将“老君”的身份說得明明白白了。黃克晦題老君岩詩曰:“壑舟無力谷神光,石像千年草樹傍。匪虎不曾悲曠野,猶龍何事蛻高崗?雨深夜袴生秋藓,月曉髯眉帶石霜。誰謂西戎終不返?山中紫氣袒何長!”其中的“雨深夜袴生秋藓,月曉髯眉帶石霜”一句更是凸顯了老君岩曆經風吹雨淋的歲月積澱。詹仰庇的《清源山老君岩》詩曰:“元洞清虛物象新,瑤壇潇灑迥無塵。祗今萬古三生石,誰是千年不老人?座外青山開玉障,松間紫氣繞龍鱗。由來杯酒堪忘世,寵辱何須患有身。”把老君岩比喻為“千年不老人”真是再恰當不過了。何喬遠曾詠老君岩:“空山琢片石,道像宛秋毫。虛敞前楹大,蒼茫列岫高。不垣臨北郭,如掌望東臯。佳客催歸興,誰能意不勞。”這是明代史學家、文學家張燮來泉時,何喬遠帶他上清源山欣賞老君岩造像,最後快下山時還戀戀不舍。何喬遠本身是文學家、方志學家,對泉州掌故再熟悉不過,而且隻要有文友來泉州,他都竭盡所能地向他們介紹泉州美景,真稱得上是古代泉州的頂級“導遊”。
九日山上現存宋代以來的石刻共78方
提到山,南安九日山早已馳名中外。九日山祈風石刻是一組記載了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為海外貿易商舶舉行祈風儀式的摩崖石刻,它與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等共同展現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國家力量對海洋貿易的倡導和管控。這些珍貴的石刻曆史檔案真實記錄了宋代海洋貿易與季風密切關聯的運作周期等曆史資訊,反映出海神信仰對貿易活動的精神促進。九日山上現存宋代以來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風的石刻共計10方,分布于九日山東、西兩峰的崖壁上,東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為1174年,最晚的為1266年。古人讴歌九日山的詩賦極多,晚唐詩人張為的《題九日山詩》曰:“疊嶂橫空向郡西,迥然高削衆山低。樹梢缺處見城廓,日影落時聞鼓鼙。風觸薜蘿鴻鹄語,谷生煙霧鹧鸪啼。遊人步步出林去,碎月玲珑滿石梯。”可見最遲在晚唐,山上已鑿有人工石梯。南宋南安察院趙源有《九日山》詩雲:“九日登臨老奈何,強将幽恨寄悲歌。疲倚巾帽愁風動,病看饑腸厭酒多。東嶺荒榛歲馬鬣,西岩空榻鎖蛛窩。獨憐堂下千章木,跨曆齊梁未改柯。”曆經千年歲月的“無名木”是九日山古時“三十六奇”之一,趙源提到的“千章木”應該便是此樹,惜此樹今已無存。明初泉州知府胡器作有《遊九日山》一詩:“郡中無事少從容,眺望閑登九日峰。雲影半岩來紫帽,江流一道透黃龍。林中載酒惟瓢飲,石上題詩盡藓封。無計可辭軒冕系,歸時猶聽晚來鐘。”詩中“紫帽”即指紫帽山,“黃龍”則指的是黃龍江,證明當時在九日山上既可遠眺紫帽山,亦可俯瞰黃龍江,并無遮攔。而“石上題詩盡藓封”則證明九日山上的不少摩崖石刻,早在明初之前就已存在了。明代名宦丁一中《初春日九日山限韻一首》:“青陽淑氣正熙微,九日山巅一振衣。岩谷千年餘勝概,冠裳萬裡共春晖。秦君亭廢名猶在,姜相祠荒世已非。欲覓遼東舊時鶴,禦風仍向海天飛。”秦君亭、姜相祠是九日山中久負盛名的遺迹,隆慶元年(1567年)丁一中出任泉州府同知并遊曆九日山時卻發現,這兩處古之勝迹早已荒廢,不禁心生愁緒。
靈山在清源山東南方,山中有伊斯蘭教聖墓,是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史迹,與清淨寺共同見證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動,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與融合。聖墓也是泉州世界文化遺産點之一。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築,主體布局由一圏半月形的回廊環抱兩座石墓。回廊下及擋牆壁中存有7方曆代碑刻,其中一方記載了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體重修聖墓之舉,另一方為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下西洋期間來此的行香碑。明代曾任南京禮部尚書的黃鳳翔到訪靈山時作《遊靈山睹僧墳》詩曰:“磊磊碧石台,瑟瑟白梅樹。遠瞰平遠疇,近臨樵牧路。豎子共踯躅,雲是古僧墓。湼盤不記年,邱垅猶如故。每當暮春時,亦薦寒餐具。他人為子孫,徙倚竟薄暮。佛法本無生,生來亦不住。去時豈有迹,霓光與泡露。漫将腐草塵,溷向圓寂處。”靈山之上遠近都被白梅覆寫,那場景想象起來也很美。
草庵曾被誤認為是神仙窩
航拍草庵(陳英傑 攝)
草庵位于泉州城以南15公裡的華表山東麓,依山而築,是宋元時期泉州城遠郊的一處摩尼教(又稱明教)寺院。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傳播的重要史迹,顯現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強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蘊含的文化融合特征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間廣泛的價值觀交流奠定了基礎。庵中現存一方雕鑿于至元五年(1339年)的該教創始人摩尼的石雕造像,是世界現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草庵寺後奇石叢峙,連綿成片如梅花,故此峰稱萬石峰或萬石梅峰。寺門有聯:“神靈體正勝佛國,地寂境幽似西天”“萬石峰中,月色泉聲千古趣;八方池内,天光雲影四時春”。
明萬曆年間,有兩位著名泉州詩人遊覽了草庵并留下詩篇記遊,一位是黃克晦,另一位則是黃鳳翔。黃克晦的《萬石峰草庵得家字》詩雲:“結伴遙尋太乙家,峨峨萬石映孤霞。坐中峰勢天西側,衣上蘿陰日半斜。風榭無人飄翠瓦,雲岩有水浸苔花。何年更駐蘇杭鶴,靜閉閑房共轉砂。”他以為草庵是道教神仙居住的地方,故将之稱為“太乙家”。“風榭無人飄翠瓦”一句說明草庵當時頗為荒涼,也從側面反映泉州明教業已衰落不顯。黃鳳翔則作《秋訪草庵》曰:“琳宮秋日共跻登,木落山空爽氣澄。細草久湮仙峤路,斜晖暫作佛壇燈。竹邊泉脈鄰丹竈,洞裡雲根蔓綠藤。飄瓦頹垣君莫問,蕭然一榻便崚嶒。”這是在秋季裡與友人一起造訪草庵。
1933年12月31日(冬月十五日),弘一法師應草庵庵主之請,由傳貫法師陪同第一次來到草庵時,寫下楹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史乘記載,于此有名賢讀書。”1934年正月,法師在草庵講經時,寫下另一楹聯:“草蘵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悲天憫人之意不言而喻。
真武廟始建于宋代(陳小陽 攝)
說到楹聯,泉州真武廟殿外的一副楹聯也很出名。真武廟位于泉州城東部石頭山麓的晉江北岸,是一組依山勢而築的院落式建築群,始建于宋代。建築群坐東朝西,現存建築自下而上有山門、石階、涼亭、真武大殿。山門後依山砌有24級石階,石階兩旁扶欄尚存有宋代欄杆及石獅。石階之上台地有岩石狀如龜蛇,是真武大帝的象征。真武大殿外一副楹聯是清道光年間翰林莊俊元所作:“脫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抛羅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莅北朝。”這副楹聯一語雙關:一來,“紫帽”“羅裳”是真武廟面對的兩座名山,一“脫”一“抛”,盡顯真武大帝的氣度,而“不整冠”“亦跣足”則生動描繪出了真武大帝灑脫的形象;此聯另有一層含義,即隐射南宋幼主逃難至此的狼狽情景:南宋末年,因元軍大舉南下,年僅9歲的宋端宗趙昰與弟弟趙昺慌忙南逃至泉州。怎奈招撫使蒲壽庚不願接納,拒開城門,幼主一行人流落街頭,皇親國戚們當時是衣冠褴褛、狼狽不堪,後來便在真武廟過夜駐跸,是以,真武廟亦有“聖殿”之稱。莊俊元所寫的“不整冠”“亦跣足”,同樣是在描寫當時南宋幼主落魄、可憐的形象。如今,讀着這副對聯,撫挲廟内舊物,追憶那段曆史,不免心生慨歎。
詩賦講述三座橋的故事
在泉州22處世界文化遺産點中有“三橋”:洛陽橋、安平橋和順濟橋遺址。這三座橋都曾有過極其輝煌的曆史。
“千尺晴虹挂水湄”的洛陽橋風景秀麗
洛陽橋位于泉州城東北方向約10公裡的洛陽江入海口處,原稱“萬安橋”,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落成。洛陽橋在建造時采用“筏形基礎”“養蛎固基”“浮運架梁”等技術手段,為宋元時期泉州造橋熱潮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洛陽橋橋身兩側設定宋以來各形制石塔7座,護橋石将軍4尊。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橋南有蔡襄祠,奉祀洛陽橋的主持建造者北宋泉州郡守蔡襄;橋北有始建于宋代的昭惠廟,祀通遠王,曾為蔡襄建橋的指揮所。自古以來詠誦洛陽橋的詩賦甚多,北宋陳偁《題泉州萬安橋》曰:“跨海為橋布石牢,那知直下壓靈鳌。基連島嶼規模壯,勢截淵潭氣象豪。鐵馬著行橫絕漠,玉鲸張鬣露寒濤。缣圖已幸天顔照,應得元豐史筆褒。”寫出了洛陽橋跨海連接配接兩岸的雄姿。南宋王十朋《萬安橋詩》雲:“北望中原萬裡遙,南來喜見洛陽橋。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壓橫空玉虹腰。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預備有風潮。蔡公力量真剛者,遺愛勝于鄭國僑。”這裡的“鄭國僑”指的是春秋時鄭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公孫子産。王十朋認為蔡襄造橋的遺澤要大過子産,這是極高的評價了。南宋劉子翬在《萬安橋詩》中贊曰:“跨海飛梁疊石成,曉風十裡渡瑤瓊。雄如建業虎城峙,勢若常山蛇陣橫。腳底波濤時洶湧,望中煙景晚分明。往來利涉歌遺愛,誰複題橋繼長卿?”明代戲曲家、書畫家顧大典亦有詩雲:“滄波欲盡海雲垂,千尺晴虹挂水湄。寂寞寒潮自來去,行人惟說蔡公祠。”古往今來,衆多賢士名流都對洛陽橋的雄偉壯觀以及它不朽的曆史貢獻,予以肯定、贈以褒美。
順濟橋殘存的部分橋墩仍保留宋代筏型基礎
順濟橋是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點,它與德濟門遺址、天後宮共同展現了海洋貿易推動下古城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順濟橋遺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橫跨晉江兩岸,以近順濟宮(天後宮)而得名。該橋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由泰甯狀元、泉州郡守鄒應龍主持建造,沿用至20世紀。自元以來有過多次修繕,現以遺址狀态儲存。順濟橋的建造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方法,采用“筏形基礎”法,全河床拋填石塊形成結構基礎,其上幹砌條石形成橋墩,上部為石梁結構,現存船形橋墩及橋墩遺址約30處。順濟橋中段原有“三友石”(亦稱“三友圖”)是3塊巨大石頭橋闆紋成“歲寒三友”(松、竹、梅)痕。可惜1932年改建時毀。詩人曾遒《桐陰舊迹詩紀·三友圖》有詩句雲:“梅白松蒼竹有筠,天然墨漬露精神。春風江上圖如繪,秋水橋頭畫迫真。”介紹的便是這“三友石”。順濟橋近橋尾處原有兩石闆,長各4丈餘,綴合無小間隙,俗稱“夫妻石”。相傳如有男女于石上相遇,其運必亨。此二石今已佚。曾遒《桐陰舊迹詩紀·夫妻石》曰:“綴骈兩石判陰陽,一線痕牽冊尺長。日月不渝盟帶砺,雌雄作配俨鴛鴦。”把這夫妻石的傳說寫得活靈活現。
安平橋上有望高樓等建築物(陳起拓 攝)
安平橋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裡的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交界的海灣上,這裡是泉州與其南側的漳州、廣州等地區聯系的要道。因橋長五華裡,俗稱“五裡橋”,為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它建成于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2年),橋上及周邊建有瑞光塔、橋頭亭、水心亭、海潮庵、鎮風塔、雨亭、望高樓、聽潮樓等附屬建築。水心亭周圍儲存有曆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柱旁立有兩尊護橋石将軍雕像,系宋代石雕作品。作為安平橋的主持建造者,名宦趙令衿《詠安平橋》詩雲:“維泉大海瀕厥封,餘波彙浸千裡回。石井兩間道所從,坐令往來劃西東。怒濤上潮纩天風,舟航下颠一瞬中。孰銳為力救厥兇,偉哉能事有南公。伐石為梁柳下扛,上成若鬼麗且雄。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檻橫欄翔虛空。馬輿安行商旅通,千秋控帶海若宮。震驚蛟鼍駭魚龍,圖維其事竟有終。我今時成則罔功,刻詩涯涘紹無窮。”其中那一句“馬輿安行商旅通”已将當時安平橋的作用寫得明明白白。安平橋與安平東橋都建于南宋,以“雙橋跨海”的景觀成為安平八景之一。明代安海人、衢州府同知黃伯善曾作《雙橋跨海》描繪此景曰:“王孫驅石作天津,烏鵲鼋鼍語不真。潮落潮生皆逆旅,石亡石在等微塵。縱然題柱非吾事,豈必濟川盡古人?天意欲教金鎖斷,為歌松柏訴江神。”其中的“潮落潮生皆逆旅”也成為一時名言。明代南京工部右侍郎、晉江人何喬遠亦留有《秋日安平八詠 其四》曰:“西橋五裡海門遙,小閣觀音壓岸腰。陡見蓮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描寫的是秋日裡的安平橋風光。海風一吹,安平橋下浪如雪,那景色堪值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