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家國内媒體的消息,中超聯賽很有可能在史上最嚴限薪令的基礎上再度做出大幅降薪,将之前的稅前500萬頂薪降為稅前300萬,幾乎相當于攔腰砍。事實上,去年出台的限薪令,足協是想直接砍到稅前200萬人民币,但由于中超16家俱樂部的一緻反對最終作罷。但如今稅前300萬人民币的降薪政策出台,估計反對的聲音寥寥無幾,因為大部分俱樂部都已經不想玩了。

在這之前,中超老牌豪門上海申花爆出了面臨危機的消息。春節假期已經告一段落,但申花還在放假中,他們要到本月16日才會重新集結,而且球員已經有數月沒有發放工資。這也是綠地集團接手之後,第一次出現欠薪的情況。很顯然,他們并不是沒錢,而且借此施加壓力,希望股權改革盡快完成。但看上去并沒有那麼容易,申花的股權改革一直處在停滞階段,所有人都不知道前路等待申花的是什麼。
從金元足球時代揮金如土全球狂購讓歐美大牌俱樂部聞風喪膽,到如今摳摳搜搜連球員工資都不舍得發,一心期盼股權改革成功自己能抽身而退。其中與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有直接關系,但中國足協異想天開的俱樂部中性冠名政策則是壓死這些俱樂部投資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本來中國聯賽就屬于僞職業聯賽,俱樂部造血功能幾乎為零,投資足球就是一件賠本賺吆喝的事,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利用這個載體為母公司做宣傳,如今連這個都被掐死,投資方肯定意興闌珊不想再玩。至于足協某些人聲稱的公益足球其實就是扯淡,足球當然有公益性質,但職業俱樂部就意味着巨額投入,用這樣的方式做公益,還不如直接捐款給慈善機構,避免了一幫中間商賺差價。
事實上,雖然足協上司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有一個習慣從來沒有改過,那就是喜歡走極端。2011年開始,恒大牽頭掀起了中超金元足球浪潮,各支俱樂部的投入也都迅速加大,衆多知名外援球星紛至沓來,讓中超的觀賞性大為提升,本土球員的身價和工資水漲船高,球迷也重新回到了球場,就連之前無人問津一度裸奔的中超冠名權也拍出了80億這樣的天價。随着廣州恒大兩次問鼎亞冠,國足也時隔15年重返世預賽亞洲區12強賽,中國足求中興看上去指日可待。
在那段時間裡,足協本來可以借着球迷對于足球的重新熱情高漲,用政策引導俱樂部增強自己的造血功能,進而讓中國的足球聯賽成為真正的職業聯賽。然而,上司們除了穿着恒大球衣在天河慶祝中超巨無霸問鼎亞冠,其他什麼也沒有做。
2016賽季,金元足球進入高潮,蘇甯5000萬歐元買下了特謝拉,上港5600萬和6000萬球員先後簽下了胡爾克和奧斯卡,與他們相比,恒大4200萬歐元拿下傑克-馬丁内斯都變成了小兒科,事實上,就連一向窮得叮當響的遼足都豪擲1200萬歐元引進了前德甲銅靴烏賈。一時間,金元足球有失控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足協才開始慌了手腳,而他們的做法,竟然是削減外援出場人數,将之前的3+1直接變成了3,也就是每場比賽隻允許3名外援出場。這個做法,讓囤積了至少4名外援的俱樂部措手不及,3名外援報名,剩下的就隻能坐看台,無形中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直到2019賽季下半程,中國足協才推出了更為合理的每場比賽4名外援報名出場不超過3名的政策。
如今,房地産行情的持續走低讓金元足球大潮告一段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足協又開始走極端,中性冠名讓中超變成了全運會,推動股權改革,鼓勵國企和地方體育局接手,對球員的大幅降薪,則有夢回體工大隊的架勢。他們天真地以為,降低球員收入,會迫使本土球員尋求留洋,但事實上,擁有留洋實力的,其實寥寥無幾,他們中的大多數隻能在國内聯賽中尋找到飯碗。在缺少完善的福利保障機制的情況下,收入的大幅度降低隻會讓球員放棄足球,而本就不景氣的青訓也會是以失去更多的資源,因為家長已經沒有動力讓孩子放棄學業走職業足球道路。
中國女足亞洲杯奪冠,讓中國男足飽受質疑和嘲諷,連某位精神意大利人名嘴都開始幸災樂禍調侃男足。但是有一說一,女足的成功模式,男足根本不适用,兩者的觀賞性和商業價值都無法相提并論,現在對女足頂禮膜拜極盡溢美之詞的人裡,能叫全女足球員名字的都沒幾個,女足賽場幾十上百号觀衆是家常便飯。是以,女足反而更适合體工隊那樣的舉國模式。但如果生搬硬套到男足射手,隻會贻笑大方。
中國足協的降薪決定,更像是在應對社會不利輿論,用這種做法來平息球迷的不滿,也可以說是一種無能狂怒,根本目的與振興中國足球無關。什麼時候,中國足球實作真正管辦分離,成立中超聯盟,職業聯賽可以不受幹擾穩定運作,俱樂部具備造血功能,中國足球才會有出頭之日,從目前來看,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