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金山88歲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真實的《長津湖之水門橋》

作者:周到用戶端

火焰沖天,燃爆冰雪!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的熱映把很多人拉回到了70多年的那場抗美援朝戰争。在楓泾鎮楓香居民區也有着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争的老兵,他的名字叫周永良。近日,記者來到他家中,與這位88歲的老人,一起追憶那段戰火紛飛的光輝歲月。

周永良是目前楓泾為數不多還健在的抗美援朝戰争老兵,退休前一直在長征村工作。看着泛黃的立功喜報,斑駁的紀念章和退役證,老人的記憶一下回到了過去。

聽金山88歲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真實的《長津湖之水門橋》

“1949年5月,楓泾剛剛解放,我就想跟着部隊去當兵。因為歲數太小,隻有十五歲,是以部隊沒有收。”說起想當兵的原因,老人的言語特别樸實,“就覺得解放軍好,共産黨好。”也因為如此,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周永良在國家的号召下毅然參軍入伍。“那時候知道北韓戰場上打的很厲害,選擇去,其實是抱着随時犧牲的準備。”

1953年3月,經過三個月的集訓,周永良和戰友們從上海松江出發,火車三天三夜不停地行進,最終到達了遼甯丹東。在駐地,周永良和戰友們又訓練了三個月,随後被分到作戰部隊,真正跨過了鴨綠江。“因為訓練時就在鴨綠江旁邊,是以能清晰地聽到鴨綠江南岸的槍聲、炮聲、飛機呼嘯聲和炸彈爆炸聲,感覺到大地都在震動。”周永良說。

聽金山88歲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真實的《長津湖之水門橋》

在北韓,周永良和所有戰友一樣,一口幹糧一口雪……惡劣的外部環境和不停歇的戰鬥,讓他感受到了戰争的殘酷。見過與自己相仿年紀的戰士倒在敵人的槍下,挨過敵機的一輪輪轟炸,挖過兩個山頭的防空掩體……“相比于前線部隊的艱苦,自己其實是幸運的。雖然是炮兵,但那會兒主要做的是運輸物資彈藥。大家見我年紀小又很機靈,都很‘疼愛’我。”周永良回憶說。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在部隊,這首志願軍戰歌時常萦繞在周永良的腦海中,以至于現在哼唱起來依舊堅定有力。“為什麼要打仗?怎麼保住家?怎麼保住國?想着想着這兵就越當越明白了,也就沒了開始時的‘膽怯’。”

1953年7月,《北韓停戰協定》簽訂,周永良所在的連隊回到了遼甯營口。1955年3月,因為各方面表現優異,他被安排到部隊軍教營做學員。1956年4月,憑借着戰場上積累的經驗和刻苦的學習精神,周永良又從連隊副炮長升為炮長,期間更因軍政文學習優異立下三等功。

“我們部隊的炮在北韓戰場上是專門打美國坦克的,那種穿甲彈。”周永良說,“雖然沒有在戰場上跟敵人面對面刀槍相見,但在部隊這幾年,自己心中的革命志向卻越來越堅定。能立功、能入黨就是因為思想和軍事素質的過硬。”

1956年6月,周永良光榮的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那時候全國的黨員也就1000萬出頭點。能夠在部隊中入黨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意味着組織和戰友對你的信任。”帶着這份榮光,1957年,周老回到家鄉支援農村建設,而這一紮根就是一輩子。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戰士,周永良始終不忘初心、保持不變本色。“我們是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和成長,解放前到解放後,再到改革開放,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以前想都不敢想。”在采訪中,記者感受到了周永良對黨濃濃的感恩之情。

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到兩鬓斑白的老者,抗美援朝這段曆史始終銘刻周永良内心最深處,“這段曆史不能忘也不敢忘,能和那麼多國家的軍隊打,而且赢了,不得了的事。”七十多年過去了,談到勝利,周永良臉上流露出無比自豪之情。采訪結束時,周永良将立功喜報、紀念獎章小心翼翼地收好,可以看出這些老物件是他心目中的“至寶”。

聽金山88歲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真實的《長津湖之水門橋》

來源:i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