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魯迅

在“21世紀”還差一年時,一直在家族遺傳性阿茲海默症的陰影裡,惶惶不安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突如其來确診的淋巴癌面前,松了口氣。

在不确定自己是否将在渾渾噩噩中走向死亡的恐懼前,确定的生命倒計時,就顯得像是某種對他恩賜,何況此時的馬爾克斯已年過七旬,曾摘得世界文學的桂冠諾貝爾文學獎的他,作品亦享譽世界,于他而言生命到此為止的話,雖不完美,但亦圓滿。

于是馬爾克斯正式向心愛的讀者寫了一封告别信,為自己畫上一個句号。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不料,一年又一年後,他還是沒能得到屬于他的結局,反而因為在不斷往返的化療中,越發清晰地感到自己的“不堪”,而更令他感到恐懼的是,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預兆告訴他,命運的輪回并未放過他這個家族成員,“遺忘”才是他的最終歸宿。

大概是冥冥中的預感,就在他77歲這一年,趁着此生僅存的一點清明,他寫下了這個有點自傳性質的《苦妓回憶錄》,試圖用一場極端的幻想(夢)——90歲老人的“性掙紮”,揭開人類在生命即将走到盡頭時的衰老、愛與孤獨。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我想在90歲生日時送自己一個禮物,那就是帶着瘋狂的愛和一個純潔的少女過上一夜。

當人在垂垂老矣,生命将盡時,他會想什麼?

回憶一生中最輝煌的日子?

就像這個寫在開頭的結局一樣,馬爾克斯最輝煌的一刻是《百年孤獨》的誕生,于是在這本封筆之作的初始,他用了這麼一句遙相呼應的話。

或許是預感自己的生命正式進入了倒計時,這位年近90歲,一生雖和許多女人有過“付費”的露水情緣,卻一輩子沒有結婚、沒有錢和事業,隻能窩在父母留下的老房子裡的老記者,決定進行一次瘋狂的放縱。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就今天吧。”

90歲生日那天,他一如既往地在淩晨就需要忍受骨頭的痛感,然後在五點天将未明時被迫醒來,渾渾噩噩地開始不知道下一刻會怎樣的生活。

可當他發現自己還需要完成一篇維系生活的文章時,愕然地發現自己并不想如讀者所期望的那樣寫,反而寫了篇違背自己内心想法的:贊頌年老。

為什麼?

很顯然,90歲就像他人生的“倒計時”,就在那一天醒來的那一刻,他感到自己老了。不是42歲那年,被醫生安慰他的病痛隻是因為“衰老的自然現象”,而是真正感受到衰老帶來的無邊孤獨和愛無能。

他為了感受自己的存在,于是選擇了一種最瘋狂卻最具存在感的“禮物”——和一個純潔的少女過一夜。

因為在他看來“性是一個人在不能得到愛時給自己的安慰。” 是以他要用這個來挽留生命的流逝,對抗未來的孤獨。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一個小時後,羅薩夫人為他送來了一個“睡美人”——為了在夜晚多賺一份錢補貼家裡的14歲少女。

隻有這個在白天需要照顧弟妹,導緻她即使拼命打工,也不能支付重病的父親昂貴醫藥費的少女,才能毫不猶豫地答應這份要求詭異的“工作”。

是的,在她答應後,喝下羅薩夫人遞來的水就一無所知了。

而這也正暗合了他從對“性”的渴望,到發現自己“無能”後歸于平靜的需求,一番掙紮後,原來他渴望的是擁有一具任他擺布的年輕、鮮活、美麗的少女酮體,無所謂有沒有漂亮的外貌,不需要聽到“平庸的聲音”,隻是喜歡“睡着的她”。

最開始,他以為那是久違的,或是從前從未感受過的“愛”。

因為那天晚上他不需要做什麼,隻是靜靜地躺在她身邊就感到無比心滿意足,那種心被“填滿”的感覺,甚至比他從前無數次的“交易”感受都好,仿佛得到了一份遲來卻命中注定的美妙愛情。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于是之後他一次又一次地和她進行着美妙的約會:

要麼對着睡着的她,滿心歡喜地講述着自己的過往,為她唱一曲他愛的歌謠,然後在枕頭上留下愛的禮物——精心挑選,覺得非她莫屬的首飾;

要麼為她在報紙上寫着一封封她不知道的深情情書,感受着一份名為“暗戀”的悸動;

要麼小心翼翼地保護她的小心思,裝作不知道狀,為她講述當年的趣事,唱她會感到喜歡的歌謠,然後平靜入睡,任由她在後來醒來,給他第二天一早的驚喜。

他以為這種種就是“愛”,一份純粹到即使生命走向盡頭,仍然顯得生機勃勃的愛。

可惜世事難料,命運總是難測的。

這個14歲就遍嘗人間冷暖的少女,終究無法與曆盡千帆後在行将就木之時卻渴望“愛”的90歲老人共情。

于是那天,當她下定決心要用最美的自己,抓住這個可以讓自己脫離苦海的機會,畫個美豔的妝,穿上美麗的裙子和昂貴的珠寶,白天去見他時,她卻驚愕地看到了他像夢醒後夾雜着憤怒、痛苦和絕望的臉。

他感覺自己在看到她的那一刻,瞬時失去了此生僅有的“愛”。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決定再也不見後,他卻在時間的流逝裡,感到對她越發的眷戀,可惜覆水難收,他這具被衰老和孤獨牢牢占據的身體,再也沒有“愛”的能力了。

故事最後,馬爾克斯終究不忍對自己(人類)太殘忍,于是給了她完美的結局——獲得他的财産。

也送給他一個夢——羅薩夫人向他傳達,少女那時愛他愛地瘋狂。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18年了,自馬爾克斯這本以“性”為主題的“遺作”《苦妓回憶錄》面世以來,争議就始終萦繞在故事裡設計的主人公——90歲的老男人和14歲的純潔少女之間的關系上。

字裡行間寫的是愛,是以世人便也依照“愛”的表達去了解嗎?

不,不是的,就像至今仍被世人津津樂道不同解讀的《百年孤獨》一樣,馬爾克斯筆下,心中,從來不止“孤獨、死亡和愛”,雖然他的作品一直圍繞着這三個主題書寫,但當他預感到自己即将在精神上消亡時,對生命的眷戀才是他無法舍棄的剖白。

那浮于表面的“性”也好,情欲與愛也罷,其實都是聊做遮眼的自我實作。

而唯有用人類共有,極端卻本能的“性”才能去戳破世人在生命走到盡頭時,依舊不願承認、認同和吐露的,對衰老的恐懼和對孤獨的絕望。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故事裡他說“更喜歡睡着的她”。

于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渴望的其實并非那個14歲的純潔少女酮體,而是這具酮體代表“東西”——一份對往昔,某人、某物、某段時光,亦或某種感覺的眷戀。或者換句話說,他想通過這具在一段時間隻屬于他的酮體,重拾他此時最想要東西。

這種表達,在含蓄的東方會用一花一物等,借此寓情,放到奔放直白的西方,就會用他當下心中認為的最美好事物,來聊表象征。

對于一個90歲的老男人來說,有什麼比一個14歲的純潔少女更令他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蓬勃?

孩童太過脆弱,不用觸碰,隻需要用“需要幫助”就可以提醒他,他的老邁;

青年生命力旺盛卻沖動,他曾經也年輕過,并不想再次面對當年自己的叛逆、惱人還麻煩;

成熟的男女充滿着未知,近了白月光也會成飯米粒,遠了雖蚊子血會成紅玫瑰,但不确定的感覺,讓他這個九旬老人,不敢下注。

于是,“睡着的她”是最好的。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寫下這個故事時,馬爾克斯是77歲,從他在一年後就沒有逃脫,确診了家族遺傳的阿茲海默症來看,或許他真的有預感也說不定,亦或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化療讓他的腦細胞受損,是以加快引發了他家族基因中的“靶标”。

由此可以想象,在構思這個故事時,他差不多是把自己的大部分感受,不知不覺就帶入其中了。都說作家一生都是在書寫“自己”。

那麼一個身處“遺忘”邊緣,可能已經進入“迷霧”中的老人,會怎麼向世人展示?

大概就是“睡着的她”吧!

一個對他來說,似乎可以永遠定格,或者說流動的緩慢,卻是心中能想象的最美好的“她”。

在感受到對衰老恐懼時,最好的反抗就是仍能感受年輕的鮮活,而證明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性”,可現實的他發現不行,于是轉而告訴自己,用升華的“愛”更好。

于是在故事裡,他為證明自己的“愛”,會做出很多想象中在愛裡應該做的事——和她有聊不完的天,為博美人笑顔送她首飾,給她寫肉麻的情書,還有陪她東跑西走地閑逛等等,這一切在現實裡是完全超過一個90歲老人體力的極限的,可對還有“愛”的能力的他,隻需想到心愛的她,就渾身充滿了力氣。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如果說“愛”可以對抗日漸衰老的恐懼,那令人感到絕望的孤獨呢?

大概是流逝的“時間”。

故事裡的他,其實是個文采斐然,作的專欄文章可以成為很多人為此必買這份報紙理由的大作家,但在他的“記憶”裡,他卻認為自己是個直到90歲還需要每周撰寫文章,好維系自己接下來生活的可憐蟲。

明明他深受同僚敬重,在業内威望十足,每年都有數篇文章可以在讀者中引起轟動,連報社都始終每年為他在大樓裡舉辦隆重的生日宴會,他卻時常有種“不在場”的疏離感。

有人說,在鬧市中,人最能感受自己的孤獨。

或許我們不能了解這種感覺,但或許故事裡他的這些感受,就是當時77歲的晚年馬爾克斯内心中最真實的寫照——一種苦澀到令人絕望的孤獨。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而這種感受由“時間”的流逝帶來。

其實早在而立之年創作《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時,他就把觀察到的人的衰老和時間的流逝,展現在世人面前。

但當時他隻能觀察,并不能确切感受,而真的到了能身心都感受到時,那份透出的恐懼和絕望就多了一份難以言喻的苦澀。

如果說人類在生命盡頭前,永遠會後悔人生被蹉跎,會因為恐懼老朽身體的消亡而瘋狂掙紮,會因為不願感受絕望的孤獨而不斷找存在感。

那麼,就讓這份感受賦于紙上,被馬爾克斯用這個故事揭開一切。

90歲老人的“性掙紮”背後,馬爾克斯揭開人類的愛、衰老與孤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