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隔一年,再看教育OMO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線下教培一度陷入停擺狀态,OMO一躍成為教育行業的最熱的詞彙。

諸多教育機構紛紛提出要投入十億、二十億進行OMO建設。

走過2021年,當年放出豪言的公司踐行了嗎?OMO模式在教育行業發展的怎麼樣了?

1.對不起,您的OMO已下線

彼時,OMO大有颠覆教培行業的勢頭。

不少券商寫教育行業月報和周報時,都建議關注OMO:

知名上市公司的公告,表示OMO是主要戰略,而且還增加了相關的營銷人員:

一級市場上,有教育機構創始人表示,“不講OMO,基本拿不到融資”;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也很認可OMO的落地,例如瑞思教育在2020年Q2财報中宣布産品更新,正式進入OMO模式,在财報釋出後的三日内,股價一度上漲近150%。

然而,随着疫情逐漸平息,OMO的聲音也在逐漸減弱。去年7月,OMO模式的推進突然停滞,甚至連OMO的新聞通稿都不再出現。

藍鲸教育盤點發現,在去年7月後,隻有中公教育表示仍然要推行OMO。其他上市公司在财報中鮮有提及。

其實在OMO模式火熱之時,就有很多投資人表示, “OMO的機遇将在大機構,而非創業者。”

因為OMO的三種模式中,不論是雙師、體驗中心,還是學習中心,其建構都需要大量投入。

某家拟上市教育企業前IOS團隊技術負責人林浩(化名)對藍鲸教育表示,一個成熟的線上授課工具開發并不容易,他所在的公司前後投入的技術團隊有30-40人,開發時間長達2年,這種投入至少是數千萬級别的,很多創業型公司的現金流可能支援不了幾個月,開發就中斷了。

林浩說,到後來甚至有些供應商聽說教育機構來采購線上播放的相關能力,SaaS公司都不接,因為害怕他們付不起尾款。

新生的創業公司無法與傳統教育訓練巨頭們抗衡提供全體量的完備教學服務産品,是以一旦行業的頭部們都無法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繼續OMO探索時,OMO自然失去了熱度。

2.OMO“啞火”,不要借口寒冬

當然,OMO的“啞火”,并不全在于此。

OMO的成長根基本就不牢固,藍鲸教育發現,讓OMO“啞火”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當年很多機構提出的轉型OMO,就是“假裝轉型”。

彼時,原新東方線上COO潘欣談及OMO時就提到:“OMO概念,絕大多數機構都是用來應急的。諸多機構布局線上時,都是單純照搬線下教學模式,隻有Online沒有Offline,并非線上線下融合的正确路徑。

據悉,真正做了OMO的機構,首先會自研、或者外包研發一個課程學習平台,多半部分的課程會采用雙師教學模式,有條件的機構融入AI技術增強教學回報。這個過程是打造線上能力的過程,但很多企業都是“拿來主義”,買一個平台或者短期内用低代碼開發,“拖拽”出一個平台,疫情平息後即抛棄,OMO模式隻是短暫的存在過。

如潘欣曾經提到的,公司應該借這個契機,把線上化的能力打造出來,哪怕沒那麼強,擁有就好,未來可以應對不時之需。是以潮水退去,大家才發現真正打造了線上能力的企業,還真是沒幾家。

其二,受政策影響較小的賽道,對于如何落地OMO,并沒有明确的想法。

以素質教育為例,之前某著名教育機構宣布做街舞教育訓練,采用OMO模式授課,這個OMO指的是“線下授課+線上錄播鞏固”。

有人質疑,這不就是用微信錄個作業讓老師檢查嗎,怎麼還上升到OMO了?是以,入局OMO,如何将線下指導和線上回報結合是擺在面前的問題。

浙江某地區從事多年中、聯考體育教育訓練的大熊老師(化名)對藍鲸教育表示,曾經K12學科輔導線下課平移到線上确實友善,老師們隻需要一個手寫闆就能實作。

但是體育中動作類需要大面積的場地和大幅的動作指導,不适合線上化,另外大熊老師認為,體育線上課更加強調互動氛圍,老師需要觀察學生的表情和狀态,可以預見的是OMO模式家長不買賬。

最重要的是,教育終究是非标準化的産品,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融合始終還是需要磨練。

東方優播的負責人小狼曾經提出過,線上線下混學是常态化,但線上不可能颠覆線下。小狼觀察到,對于線上模式而言,8歲以下的孩子占線上課的比例是最高的。年齡越往上反而占比越低,因為越往上走越追求效果,追求成績的提升,這種情況下,家長對線上機構的态度就越來越冷漠。

或許,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OMO暫時隻是補位效果,隻能幫助整體教育過程用智慧化的手段提高教學效果,真正一些成績提升,或許需要更深層次的互動。但之前鋪天蓋地的OMO模式襲來,機構無法真正平靜對待。

3.成人教育,是OMO最後的出路嗎?

目前階段,在OMO模式的實踐中,受政策影響較小的成人教育或許是OMO模式最後的堅守者。

某線上教育公司原資深産品經理阿星對藍鲸财經表示,他曾經負責搭建AI雙師平台的使用者互動,他的團隊在做市場分析時,發現成人教育中熱度最高的CPA輔導,已經在試水“初代OMO”模式。

而這些财務教育訓練機構需求量比較穩定、客單價高,現金流并不吃緊,不需要講故事來推高估值。

還有業内人士認為OMO或許在老年大學裡會“大有作為”。因為老年人不“苛求”學習效果,重在體驗感參與感和成就感而言,OMO帶來的一些教研服務标準化無可比拟,可以讓中老年人增加體驗感。

該人士表示,随着人口老齡化未來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需求特質,老年大學和學前、低年級賽道都是最相像的,例如重在體驗感、不追求成績、校區可規模化、需求程度高、相對容易加盟,非常值得大規模的轉型嘗試。

從企業們全面挺進OMO、到OMO啞火,隻有一年半的時間。而回想彼時,OMO在教育圈的火熱程度,不亞于現在的元宇宙在資本市場上的火熱程度。

曾有位營銷大師說過,追熱點是無能的表現,其實這句話放在教育賽道中也适配,畢竟教育是百年長青的基業,熱點隻是一時的流行,OMO模式,自然不是萬能“良藥”。

本文源自藍鲸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