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極拳大發現 續四十七 太極粘黏十三槍之謎 崔虎剛 ( 六合武學)

作者:六合武學

太極拳大發現 續四十七 太極粘黏十三槍之謎 崔虎剛 ( 六合武學)

一、王宗嶽與嶽武穆王拳譜

王宗嶽是‘心意六合十三戰’的傳人,證明了其乾隆六十年以後其合集本中所含《勇戰心意槍法》《張恒侯勇戰對紮槍》等相關内容的可靠性。王宗嶽及其《太極拳論》必然受到了《嶽武穆王拳譜》這些内容的影響。

太極拳大發現 續四十七 太極粘黏十三槍之謎 崔虎剛 ( 六合武學)

值得一提的是:

1、‘張恒侯勇戰對紮槍’ 也是《倚山武論》中 ‘槍架論’ 的内容。

2、鄧州水氏家傳國術譜也含王宗嶽《陰符槍譜》中引‘心意六合十三戰’的首句。

3、平頂山襄城縣心意傳人拳譜中,也有王宗嶽《陰符槍譜》中引‘心意六合十三戰’的首句。

是恰和還是其他?

二、王宗嶽解決的問題

筆者曾與恩師探讨過王宗嶽先生的《太極拳論》的寫作學術背景。認為《太極拳論》除了其他貢獻外,‘雙重’概念的提出,在于提出并解決高手面臨的困境,即已經獲得整體勁的基礎上,高手們存在的問題, 即“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如苌乃周試探陳繼夏而失手那樣。

可見王宗嶽水準之高,其取材,觀察數量之多,觀察思考的問題之深度。

幾年前,筆者曾對北京科技出版社胡編輯介紹,王宗嶽是在解決獲得心意門整勁基礎上的碰到的難題。

再舉個現實的例子,私下老師們會聽到北京著名國術家與拳擊家交手失利的故事。本質上,不是這位高手實力不行,如果他的勁放到對手身上,能把對手打壞,然而卻被人所制。王宗嶽研究的就是這個情況。

如果這一概念像絕大多數學人了解的那樣雙手齊出,或單側如何如何,如果是針對一般水準的情況,王宗嶽沒必要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概念,王宗嶽也不是王宗嶽了。

由于這個難題很難準确描述,王宗嶽創造了一個術語‘雙重’。這也是王宗嶽在心意粘勁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外的另一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三、太極粘黏十三槍之謎

武林另外一個大案是:十三槍之謎。

衆所周知,河南陳家溝傳人,河北楊露禅,武禹襄、李亦畬等均有十三槍(杆)。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陳志文 ‘太極粘黏十三槍’ 但其來源是何?

由于十三槍簡便實用,對中國武林影響更大。如山西文水通背、洪洞通背、河南陳家溝、河北廣平武十、楊氏太極、三皇炮錘、河南李氏、南陽字門地區等。拳譜文獻記載的有:

1、郭錫亨《通背拳》‘十三槍歌 ’

2、三皇炮錘的 ‘趙雲勇戰槍 ’、 ‘趙雲十三槍 ’、 ‘子路槍 ’

3、南陽‘黃龍槍’

4、陳家溝兩儀堂本、《陳氏世傳拳械彙編》‘十三槍’

5、李亦畬丁醜本、李槐蔭、李福蔭廉讓堂本 ‘十三杆’

6、 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 ‘太極粘黏十三槍’

7、李派太極青龍十三槍

8、洪洞樊氏《忠義拳》“羅家十三槍”

9、 山東、河南、河北文安縣等地的‘五步十三槍’

10、 河南安陽地區‘勇戰十三槍’

等等(希望學人能補充所知資訊)

太極拳大發現 續四十七 太極粘黏十三槍之謎 崔虎剛 ( 六合武學)

三皇炮捶拳譜

太極拳大發現 續四十七 太極粘黏十三槍之謎 崔虎剛 ( 六合武學)
太極拳大發現 續四十七 太極粘黏十三槍之謎 崔虎剛 ( 六合武學)

其實這些十三槍(杆)就是 ‘勇戰十三槍’。換言之,與各家太極拳都是陳家溝頭套拳的不同版本一樣,它們與‘勇戰十三槍’都同出一源,都是‘勇戰十三槍’的别名、不同版本。

有學人認為‘勇戰十三槍’脫自梨花六合槍,而‘勇戰十三槍’是 嶽武穆《勇戰心意槍》精兵簡政後而出的‘十三槍’。可見《嶽武穆王拳譜》中此槍法對中國武林的影響。

至于嶽武穆勇戰心意槍是否與梨花六合槍有關,是另一個大課題。

關于陳家溝的此槍的來源,是陳長興以前陳家溝就有,還是與蔣把式蔣發有關?有待證據挖掘。除了楊氏、武氏、李亦畬傳人外,其他十三槍法的來曆待考。

四、勇戰心意槍

明清代武林中擁有‘十三槍’前身《勇戰心意槍》的傳人、地區及門派,目前已經發現有:

一、明代河南汜水虎牢張八傳本

二、河南濟源神拳傳人拳譜

三、河南阮村阮村拳譜

四、趙鳳章拳譜

五、河北廣平陳利傳人傳本

六、清代道光軍營傳本

七、山西太谷心意門傳人

八、河北邯鄲峰峰地區六合拳劉神仙傳人

九、嶽家心意拳嶽青山-李瑞東傳人

十、李英昂得本(今香港傳人本)

等等。

(希望學人能補充所知資訊)

今日繼承能演練此槍法的人有:

1、李瑞東傳系傳人

2、河北邯鄲峰峰地區六合拳劉神仙傳人

3、廣平盧氏傳人(?)

可見明末清初,當時民間流傳的《嶽武穆王拳譜》是實實在在國術技術内容的一本拳譜。(詳見《卷五》)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能考證出的結論就是,姬際可之前就有存在。姬公在陝西終南山從異人手裡得到的就是這個《嶽武穆王拳譜》拳譜的不同版本。至于《嶽武穆王拳譜》作者是否是嶽飛,或其弟子傳人,後其他高人,是另一個大課題,需要不斷挖掘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

據夏先生介紹,浙江學人張宏敏先生發現了王明陽再傳弟子、江西字門之祖徐克讓之師僧耳或吳昆山等人,于明末清初為了反清複明而僞造了“嶽武穆遺書”(據說内容多年前張宏敏先生已在浙江公開,外人看不到,也沒有聯系方式)。

據筆者判斷,其‘嶽武穆遺書’與我們這裡的《嶽武穆王拳譜》無關。

因為,無論什麼時代的人,可以僞造什麼,都無法僞造出這些真實的技術,包括《嶽武穆王拳譜》其中的‘嶽武穆九要論’ 等。

實際上,江西字門、湖北嶽家拳等,曆史上也沒有‘武穆遺書’說法。武林中的‘武穆遺書’說法,最早出自金庸先生小說或民國出版物中。盡管我們也可以把《嶽武穆王拳譜》稱作‘武穆遺書’。

請讀者務必不要被這些含糊其辭的說法,混淆這些概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