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過完,老家的一位表弟就要去廣東打工了。
乍聽到消息,我很驚訝,表弟今年才17歲,高二都沒讀完。
但他父親向我解釋,表弟成績不好,也無心念書,每天沉溺于玩“王者榮耀”,早點謀生也好。
看表弟興沖沖地憧憬打工後自由玩遊戲的模樣,我還是沒忍住提醒他:
流水線,比你想的要殘酷。

01
18歲的流水線
記錄片《18歲的流水線》,将鏡頭對準了低學曆的打勞工。
楊鵬,國中辍學進電子廠,被配置設定到沒人願意做的崗位。
第一天上完班回家,累到連飯碗都端不穩。
在工作中,楊鵬時常會被鋒利的工具劃破手指,鮮血直流。
他簡單地止血後,便馬不停蹄趕回流水線。
不是熱愛工作,而是流水線容不得你休息。
每個崗位都有固定的分工,一旦你停手,整條線都會受影響。
更重要的是,生産的每一件産品都與工資挂勾,為了工資單上的數字,他不敢停手。
在這裡,加班是被預設的“潛規則”,每天工作12小時成了正常操作。
管理人員一聲令下就必須強制加班,很少有人會反抗。
忙碌的工作之後,安撫饑腸的不是美味佳肴。
食堂供應的餐食往往是沒有油水的白菜和辣椒。
用餐是固定的半小時,時間非常倉促。
楊玉金做着焊工的工作,因為焊錫溫度高,常常有焊點會跳到手上。
這個女孩子在這裡做了半年,手上傷痕累累。
臨近過年,她數着回家的日子,并嘟着嘴說“要辭工回家過年,這裡不好玩”。
“那明年呢?”
她陷入了沉思,久久沒有說話。
這些孩子來工廠打工,一半是為了賺錢,一半是為了好玩。
有些孩子不過十四五歲,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玩:去KTV,然後開房。
沒錢了幹兩個月,有錢了再去玩。
長遠的計劃?未來的打算?
從來沒有想過。
02
流水線上的悲慘世界
富士康詩人許立志曾這樣寫流水線上的生活:
雙手如同機器不知疲倦地,搶,搶,搶。
直到手上盛開繁華的繭,滲血的傷,
我都不曾發現自己早站成了一座古老的雕塑。
我磨去棱角,磨去語言,拒絕曠工,拒絕病假,
流水線旁我站立如鐵,雙手如風。
多少黑夜,我就那樣,站着入睡。”
當你站在流水線上,你就成了流水線本身,不再具備自由和個性。
上廁所和打水喝需要向組長彙報,得到許可才能離開工位幾分鐘,甚至連上廁所的時候都規定在10分鐘。
在這裡,請假也是難事。因為每天有固定的工作量,如果人手不夠,組長不會批假。
不自由,受壓迫,勞工們口口相傳着一句順口溜:“遠看工廠像天堂,近看才知是牢房”。
高強度且重複枯燥的工作,不僅是對肉體的折磨,更是對精神的磨練。
還記得當時網絡刷屏的昆山某工廠“粗暴發證”的視訊嗎?
該廠從業人員給新員工發工作證時,随手将工作證丢到地上,新員工隻能彎腰去撿。
工廠裡存在着嚴密的等級制度,目的就是調教年輕人的脾氣。
上級的批評不管有理沒理,隻要員工吭聲就是“頂嘴”。
一次主管檢查時,随口說“這裡不能有次品”。
女工丁燕下意識回答“這裡沒有次品啊”。
主管立馬瞪着眼睛怒斥“你頂嘴”。
丁燕試圖解釋,剛張開嘴,主管又是一聲呵斥”你還敢插嘴“。
組長也趕過來讓她道歉。
半個小時後,組長告訴她,有人反映她偷懶、打瞌睡,現在她必須卷鋪蓋走人。
以前有這樣一句說法,“珠江三角農民工的斷手斷指接起來,能繞地球一圈”。
雖然有誇張的成分在,但在工廠工作危險總是如影随形。
19歲的小鵬在工作中右手被卷入機器,出事時工廠為了保護機器,沒有将滾子拆下來,1個多小時後才倒開機器将他的手“吐”出來。
他向工廠要賠償,工廠卻推托着讓他先回家康複。
不少人在受到工傷之後,得到的是主管的埋怨“你把我機器弄壞了”,以及幾百塊的補償。
底層務勞工員長期低話語權、低自尊、沒有保障,這就是他們真實生活的悲慘世界。
03
流水線勞工的出路在哪?
18歲的焊工楊傑在提到前途的時候,眼裡一片茫然:“我哪有什麼前途啊”。
前途是個美好的詞彙,但是在他們身上,這個詞彙似乎非常遙遠。
流水線的入職門檻低,招工要求很簡單:是個活人。
這也意味着崗位能給你的提升空間有限。
大部分工作都被勞工們稱為“傻瓜作業”:機器裝置都是調好的,你什麼也學不到。
工廠大多地處郊區,流水線每天上班12小時,不管白班夜班,都難以見到太陽。
這讓勞工們有種與世隔絕感,也限制了他們本就貧瘠的想象空間。
同時,機械高速的工作吞噬了人的思考力,讓他們來不及也想不出,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與流水線工作一樣難熬的,還有下班之後的無所事事。
生活的空間被工作極度壓縮,娛樂活動也很貧乏,網吧打遊戲、打桌球、成了他們為數不多的選擇。
為此,他們不斷用消費去填補自己的空虛,用短暫而膚淺的娛樂方式去消磨時間、逃避煩惱。
青春就這樣被一點一點消耗荒廢,他們變得麻木而疲倦。
就像打工詩人鄭小瓊描繪的那樣:
"打工,是一個滄桑的詞……在海洋裡撈來撈去,撈到的是幾張薄薄的鈔票和日漸褪去的青春。"
更慘的是荷包也空。
紀錄片《打工》中的全廣彬,23歲,國中畢業,打工多年沒攢下一分錢。
還有一個問題不可回避。
人工智能不斷發展,技術含量不高的一線勞工逐漸被機器替代。
2017年,富士康工廠布局4萬台機器人,一次性讓昆山工廠的員工減少6萬人。
世界經濟論壇曾估計,2025年人工智能将消滅8500萬個簡單的工作崗位,創造9700萬個高科技新崗位。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可能會搶走了你的飯碗的同時,又遞給一個你未必能捧得起的飯碗。
也許以後去餐廳端盤子的機會都沒有。
這一天終會來臨,而時代在抛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04
讀書不如打工?
即便如此,每年仍有無數辍學的孩子毅然決定奔赴流水線,從父輩手裡拿過接力棒。
不少人給出的理由是:讀書沒意思,還不如打工。
在紀錄片《打工》中,有位少年因為和父母吵架絆了兩句嘴,就賭氣不讀書了。
當時他才讀初一,覺得學校限制自由,而去打工則可以随心所欲抽煙喝酒。
他的父母受傳統思想的束縛,也認為讀書無用,便同意了兒子的決定。
但是真正進入流水線後,他們又不約而同地對讀書升起了向往。
有人說:
“以前覺得讀書無聊,沒想到打工更無聊。”
還有人說:
“如果有重來一次的機會,會選擇讀書”。
年輕的時候覺得讀書太苦,不肯付出,選擇退學。
但是經曆過人生的毒打才發現,逃避躺平容易,剩下的人生并不好過。
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還抱着傳統的思想:讀書沒用。
“與時俱進”一點的會說:讀大學也找不到好工作,現在學曆貶值了。
從客觀角度來說,現在研究所學生大學生滿大街,大學文憑确實不再是金招牌了。
但是他們忽略的是:随時間累加的,擁有不錯學曆的群體會越來越多,低學曆就更沒有競争力了。
學曆,或許一生用不了幾次,但是,每一次都或将改變你的人生。
隻有親身經曆過,你才會明白,學習能給你選擇的餘地,能給你更有尊嚴的生活。
也許有人會說,去工廠打工對農村年輕人來說,是為數不多的出路。
他們有的是為了替家庭分擔經濟重任;有的是成績不好缺乏上升的通道。
但我寫這篇文章,是想告訴那些有的選的孩子。
命運的繩索,掌握在你自己手裡。
讀書固然辛苦,但生活的苦更難吃。
人生先苦後甜,先難後易,才更容易度過。
如果你有讀書的選擇,請一定不要放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