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过完,老家的一位表弟就要去广东打工了。
乍听到消息,我很惊讶,表弟今年才17岁,高二都没读完。
但他父亲向我解释,表弟成绩不好,也无心念书,每天沉溺于玩“王者荣耀”,早点谋生也好。
看表弟兴冲冲地憧憬打工后自由玩游戏的模样,我还是没忍住提醒他:
流水线,比你想的要残酷。

01
18岁的流水线
记录片《18岁的流水线》,将镜头对准了低学历的打工人。
杨鹏,初中辍学进电子厂,被分配到没人愿意做的岗位。
第一天上完班回家,累到连饭碗都端不稳。
在工作中,杨鹏时常会被锋利的工具划破手指,鲜血直流。
他简单地止血后,便马不停蹄赶回流水线。
不是热爱工作,而是流水线容不得你休息。
每个岗位都有固定的分工,一旦你停手,整条线都会受影响。
更重要的是,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与工资挂勾,为了工资单上的数字,他不敢停手。
在这里,加班是被默认的“潜规则”,每天工作12小时成了常规操作。
管理人员一声令下就必须强制加班,很少有人会反抗。
忙碌的工作之后,安抚饥肠的不是美味佳肴。
食堂供应的餐食往往是没有油水的白菜和辣椒。
用餐是固定的半小时,时间非常仓促。
杨玉金做着焊工的工作,因为焊锡温度高,常常有焊点会跳到手上。
这个女孩子在这里做了半年,手上伤痕累累。
临近过年,她数着回家的日子,并嘟着嘴说“要辞工回家过年,这里不好玩”。
“那明年呢?”
她陷入了沉思,久久没有说话。
这些孩子来工厂打工,一半是为了赚钱,一半是为了好玩。
有些孩子不过十四五岁,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玩:去KTV,然后开房。
没钱了干两个月,有钱了再去玩。
长远的计划?未来的打算?
从来没有想过。
02
流水线上的悲惨世界
富士康诗人许立志曾这样写流水线上的生活:
双手如同机器不知疲倦地,抢,抢,抢。
直到手上盛开繁华的茧,渗血的伤,
我都不曾发现自己早站成了一座古老的雕塑。
我磨去棱角,磨去语言,拒绝旷工,拒绝病假,
流水线旁我站立如铁,双手如风。
多少黑夜,我就那样,站着入睡。”
当你站在流水线上,你就成了流水线本身,不再具备自由和个性。
上厕所和打水喝需要向组长汇报,得到许可才能离开工位几分钟,甚至连上厕所的时候都规定在10分钟。
在这里,请假也是难事。因为每天有固定的工作量,如果人手不够,组长不会批假。
不自由,受压迫,工人们口口相传着一句顺口溜:“远看工厂像天堂,近看才知是牢房”。
高强度且重复枯燥的工作,不仅是对肉体的折磨,更是对精神的磨练。
还记得当时网络刷屏的昆山某工厂“粗暴发证”的视频吗?
该厂工作人员给新员工发工作证时,随手将工作证丢到地上,新员工只能弯腰去捡。
工厂里存在着严密的等级制度,目的就是调教年轻人的脾气。
上级的批评不管有理没理,只要员工吭声就是“顶嘴”。
一次主管检查时,随口说“这里不能有次品”。
女工丁燕下意识回答“这里没有次品啊”。
主管立马瞪着眼睛怒斥“你顶嘴”。
丁燕试图解释,刚张开嘴,主管又是一声呵斥”你还敢插嘴“。
组长也赶过来让她道歉。
半个小时后,组长告诉她,有人反映她偷懒、打瞌睡,现在她必须卷铺盖走人。
以前有这样一句说法,“珠江三角农民工的断手断指接起来,能绕地球一圈”。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在,但在工厂工作危险总是如影随形。
19岁的小鹏在工作中右手被卷入机器,出事时工厂为了保护机器,没有将滚子拆下来,1个多小时后才倒开机器将他的手“吐”出来。
他向工厂要赔偿,工厂却推托着让他先回家康复。
不少人在受到工伤之后,得到的是主管的埋怨“你把我机器弄坏了”,以及几百块的补偿。
底层务工人员长期低话语权、低自尊、没有保障,这就是他们真实生活的悲惨世界。
03
流水线工人的出路在哪?
18岁的焊工杨杰在提到前途的时候,眼里一片茫然:“我哪有什么前途啊”。
前途是个美好的词汇,但是在他们身上,这个词汇似乎非常遥远。
流水线的入职门槛低,招工要求很简单:是个活人。
这也意味着岗位能给你的提升空间有限。
大部分工作都被工人们称为“傻瓜作业”:机器设备都是调好的,你什么也学不到。
工厂大多地处郊区,流水线每天上班12小时,不管白班夜班,都难以见到太阳。
这让工人们有种与世隔绝感,也限制了他们本就贫瘠的想象空间。
同时,机械高速的工作吞噬了人的思考力,让他们来不及也想不出,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与流水线工作一样难熬的,还有下班之后的无所事事。
生活的空间被工作极度压缩,娱乐活动也很贫乏,网吧打游戏、打桌球、成了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
为此,他们不断用消费去填补自己的空虚,用短暂而肤浅的娱乐方式去消磨时间、逃避烦恼。
青春就这样被一点一点消耗荒废,他们变得麻木而疲倦。
就像打工诗人郑小琼描绘的那样:
"打工,是一个沧桑的词……在海洋里捞来捞去,捞到的是几张薄薄的钞票和日渐褪去的青春。"
更惨的是荷包也空。
纪录片《打工》中的全广彬,23岁,初中毕业,打工多年没攒下一分钱。
还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
人工智能不断发展,技术含量不高的一线工人逐渐被机器替代。
2017年,富士康工厂布局4万台机器人,一次性让昆山工厂的员工减少6万人。
世界经济论坛曾估计,2025年人工智能将消灭8500万个简单的工作岗位,创造9700万个高科技新岗位。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可能会抢走了你的饭碗的同时,又递给一个你未必能捧得起的饭碗。
也许以后去餐厅端盘子的机会都没有。
这一天终会来临,而时代在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04
读书不如打工?
即便如此,每年仍有无数辍学的孩子毅然决定奔赴流水线,从父辈手里拿过接力棒。
不少人给出的理由是:读书没意思,还不如打工。
在纪录片《打工》中,有位少年因为和父母吵架绊了两句嘴,就赌气不读书了。
当时他才读初一,觉得学校限制自由,而去打工则可以随心所欲抽烟喝酒。
他的父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也认为读书无用,便同意了儿子的决定。
但是真正进入流水线后,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对读书升起了向往。
有人说:
“以前觉得读书无聊,没想到打工更无聊。”
还有人说:
“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会选择读书”。
年轻的时候觉得读书太苦,不肯付出,选择退学。
但是经历过人生的毒打才发现,逃避躺平容易,剩下的人生并不好过。
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还抱着传统的思想:读书没用。
“与时俱进”一点的会说:读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现在学历贬值了。
从客观角度来说,现在研究生本科生满大街,大学文凭确实不再是金招牌了。
但是他们忽略的是:随时间累加的,拥有不错学历的群体会越来越多,低学历就更没有竞争力了。
学历,或许一生用不了几次,但是,每一次都或将改变你的人生。
只有亲身经历过,你才会明白,学习能给你选择的余地,能给你更有尊严的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去工厂打工对农村年轻人来说,是为数不多的出路。
他们有的是为了替家庭分担经济重任;有的是成绩不好缺乏上升的通道。
但我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那些有的选的孩子。
命运的绳索,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读书固然辛苦,但生活的苦更难吃。
人生先苦后甜,先难后易,才更容易度过。
如果你有读书的选择,请一定不要放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