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張陽 黃睿
今年57歲鐘姨罹患左眉上基底細胞癌21年,由于病情惡化,“半張臉”連骨帶肉都被惡性良性腫瘤 “吃掉”了,變成了“恐怖片鬼面”。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整形外科張金明教授團隊為鐘姨成功完成了超高難度“補臉術”,在切除病竈的同時為她重建面容。術後鐘姨康複順利,并于年前出院。今年過年,擺脫了“恐怖面容”的鐘姨終于可以放心地抱一抱自己的外孫女了!

眉弓上的小腫物,長成吃掉臉部的大惡性良性腫瘤
在2000年,鐘姨左眉弓上方突然長出了一個米粒大小的“黑痣”,一段時間過後,黑色腫塊一直未消。鐘姨到當地醫院進行局部腫物切除術,通過組織病理活檢發現,原來“小黑痣”是惡名昭彰的基底細胞癌(簡稱“基癌”)。保險起見,鐘姨随即來到廣州某醫院進行擴大切除術。但是隐患仍然還是埋下了。
2008年,鐘姨發現左眉弓位置出現了腫物複發,很快惡性良性腫瘤就長到了約4*3cm大小。鐘姨到某醫院皮膚科先後進行了7次“光動力治療”,但是療效不佳。無奈之下,鐘姨再次接受了“皮膚惡性良性腫瘤切除術”,術後未行輔助性放療、化療。
2011年原惡性良性腫瘤處再次出現腫物複發,瘙癢劇烈。鐘姨接受了1年多的“準分子治療”,無奈療效不佳。沮喪之際,鐘姨選擇姑息治療,傳回江門。
未曾想,鐘姨惡性良性腫瘤持續增大,累及左側額部、眼部、颌面部,伴有疼痛、瘙癢、破潰、流膿,并且左眼受壓,視力逐漸下降。2019年,鐘姨的左眼最終失明。
重燃“活下去”渴望,病情卻極速惡化
兩年前,鐘姨的外孫女出生了。這個小天使的到來,讓本來心灰意冷的鐘姨重新燃起對活下去的渴望,決定進一步治療,多活幾年陪伴這個小可愛。2021年,鐘姨再次前往廣州某醫院,前後進行了34次放療、8次化療、4次靶向治療。
但是老天貌似跟她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兩個多月前,鐘姨病情突然迅速惡化,左側顔面部腫物逐漸潰爛、大量流膿,累及左側額部、眼部、颌面部、口腔、舌部,疼痛劇烈。鐘姨絕望之際聽信“土方”,自行外用“大象粉”後,潰爛加重,顔面部形成巨大缺損,“半張臉”連骨帶肉都被吃掉了。這不僅破壞了容貌,還伴随着惡臭,甚至影響了進食功能。兩個多月以來,鐘姨進食困難,隻能将食物用破壁機打碎後進行流質飲食,精神、睡眠不佳,生活品質很差。
幾經輾轉,鐘姨慕名找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張金明教授求診。看過了鐘姨的情況後,張金明教授決定給她進行手術修複,盡最大力量幫助她減輕痛苦,提高生存品質。
MDT多學科專家護行,耗時12小時成功“補臉”
鐘姨入院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充分發揮綜合醫院的優勢,組織整形外科、放射科、麻醉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科等衆多專科進行了多學科會診,為鐘姨制定了适宜的手術方案。
2021年12月29日,由張金明教授主刀,協同耳鼻喉科主任黃曉明教授、神經外科謝琳醫生等為鐘姨進行了左側上颌骨擴大切除、左側眶内容物切除、左側額葉病變切除、左側額骨病變切除、左颌面部基底細胞癌擴大切除、遊離背闊肌皮瓣切取、修複颌面部缺損、島狀皮瓣移植+鼻咽腔重建、右腹壁全厚皮片切取術。因手術難度巨大,手術耗時12小時30分鐘,從早上10點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半順利結束。
據張金明教授介紹,鐘姨的病例舉世罕見,手術難度舉世無雙,世界上有能力接、願意接這種病例的醫院寥寥無幾。惡性良性腫瘤及感染侵犯的範圍十分巨大,上至額窦、顱底,下至軟腭、牙齒;前至面部皮膚,後至第一第二頸椎前緣。惡性良性腫瘤引起的缺損在顔面部還超過了面中線,在這個範圍記憶體在大量十分重要的血管、神經及器官,術中稍有疏忽,就會引起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甚至有很大的生命危險。
是以,手術采用了“接力賽”的方式完成。由耳鼻喉科、神經外科的醫生完成壞死組織和惡性良性腫瘤組織的切除清創,接着由整形外科醫生進一步切除惡性良性腫瘤組織、擷取背闊肌皮瓣,最後通過遊離背闊肌皮瓣移植完成了面部重建。手術由5批次醫生在張金明教授的主持下,耗時12個半小時才順利安全完成。
可喜可賀的是2022年1月5日鐘姨順利從ICU轉入整形外科普通病房進一步治療,1月17日拔除氣管導管,次日拔除胃管經口進食。随後鐘姨恢複情況良好,可下地行走。術後鐘姨說道:“感謝張金明教授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對我的救治。這幾個月來我真的是‘人不人,鬼不鬼’地活着,電影裡的怪物可能都沒我吓人!我不敢出去見人,半邊臉裡三層外三層地包着,就是這樣還掩蓋不住自己身上的味道,不敢離人太近,就連心愛的外孫女我也不敢親近,更不用說那蝕骨的疼痛。”
鐘姨說道,經過張金明教授的治療後,自己面部沒有以前那麼疼了,臉上也不臭了,晚上也睡得着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終于“改頭換面”可以重新見人,今年過年也終于可以抱抱自己的外孫女了。
張金明教授介紹,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體表皮膚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之一,跟日光照射有一定的關系,好發于顔面部、頭皮、頸部等部位。一般來說,通過外科切除可以獲得預後較好的治療,外科切除時主張要徹底切除,不能因為修複困難而有所姑息。如果切除不完全,“基癌”還是存在一定的機率複發,但是像鐘姨這種反反複複出現複發并導緻破壞如此巨大的病例實屬罕見,她在治療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這也是面部被“吃掉”的主要原因。是以張金明教授建議“基癌”患者應在發病早期進行規範合理的手術治療。
“像這種高難度的手術,我們科室近期還有一些,例如前段時間的一例先天性無陰莖患者陰莖再造手術,以及目前科裡的一例右臀部、右大腿巨大淋巴血管瘤患者瘤體切除手術等等。我們整形外科有能力、也願意承擔這類高難度手術,發揮公立醫院整形外科公益性、普惠性的作用。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希望通過接手這些高難度的手術,做好‘逸仙醫生’,講好‘逸仙故事’。”張金明補充道。
編輯:林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