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津湖戰役親曆者李東德:若有來生,還要做中國軍人

作者:極目新聞

極目新聞首席記者 戎钰 極目新聞記者 陳倩

通訊員 劉玉傑

攝影/視訊:極目新聞記者 蕭颢

視訊加載中...

“第七穿插連應到157人,實到1人!”2月10日,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票房突破30大關,而片中的這句台詞,殘酷道出了吳京等人飾演的七連戰士在片中的悲壯結局。

這份悲壯,存在于電影,更來源于現實,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銘記的英雄史詩,也是長津湖戰役親曆者李東德老人的心痛記憶。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湖北省軍區武漢第一離職幹部休養所,請90歲高齡的李東德老人回憶當年他參加長津湖戰役時的壯烈情景。當老人看到記者展示的水門橋資料圖時,立刻說道:“這裡有一個水庫,我們當時就駐紮在它的南邊。”

長津湖戰役親曆者李東德:若有來生,還要做中國軍人

聽到槍炮聲

才知道是要去打仗

對于抗美援朝戰争,可能多數國人都更熟悉電影《上甘嶺》所刻畫的西線戰事。直到電影《長津湖》去年國慶檔亮相,很多群眾才意識到東線部隊所面臨的殘酷作戰環境。

1950年冬,在淮海戰役等戰鬥中表現優秀的河南籍老兵李東德,以第9兵團20軍60師180團團部警衛員的身份登上了開往北韓的火車。但直到火車駛出那一刻,李東德和戰友們都不知道此行目的地是何處、大家要面臨的是什麼。

“當時是部隊來動員,說要出去訓練,讓大家都輕裝上陣,等到上了火車才宣布是要去東北。一路上大家在車廂裡都很安靜,嚴禁喧嘩,一直快到鴨綠江大橋了,聽到了槍炮聲,我們這些老兵才意識到,這是要打仗了。”李東德回憶中的這一幕,正是電影《長津湖》開篇藝術創造後的一段劇情。

抵達北韓時,李東德和戰友們都衣着單薄,根本沒有足夠的禦寒裝備,攜帶的幹糧也隻是少量的炒黃豆,“當時讓我們去領棉服,但大家都想輕裝上陣好迅速投入戰鬥,是以很多人沒有領,就這麼上了鴨綠江大橋。”

李東德還記得,當大部隊過橋時,迎面走來很多避難的北韓老百姓,“他們知道我們是去幫忙的,是以都主動給我們讓路,對我們非常熱情。”

抵達長津湖南端黃草嶺一帶後,李東德所在隊伍接到的指令是“隻圍不打”,“我們占據了懸崖邊的高地,對面就是美國人,上級要求我們包圍住敵人,不許他們跑。因為西線正在打仗,我們既不能讓這些美國人逃跑,也不能讓他們過去支援。”

李東德回憶道,當時他和戰友們都特别着急,老想出去和敵人打,而敵人也很着急,經常派飛機過來轟炸,“他們一炸,我們就轉移到樹林裡,等飛機走了我們再回來。”

長津湖戰役親曆者李東德:若有來生,還要做中國軍人

戰友凍成“冰雕”

犧牲時仍端着槍

在李東德看來,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充分展現了何為“鋼少氣多”的精神。“敵人有坦克、飛機,我們隻有步槍、手榴彈,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補給,我們都沒法和敵人的比。當時我們有24天沒有吃什麼東西,連炒面都沒有,隻有一些炒黃豆。我是警衛員,總想着要給首長留一點吃的,是以黃豆都是幾顆幾顆地吃。”

除了沒有口糧,長津湖地區最低可達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氣候也讓李東德一生難忘。“我們駐守的那個山頭,最頂上有一個連的戰士埋伏着,因為天氣太冷了,有戰士被凍成了冰雕。但直到死的那一刻,他們還是保持着端槍對着敵人的姿勢。”

李東德說自己很幸運,他在伏擊敵人的過程中嚴重凍傷兩條小腿,一度面臨截肢危險,所幸他在醫生的幫助下“緩”了過來,養了幾個月的傷後,又毅然重返戰鬥第一線。

李東德還記得,他在1950年剛到北韓時,和戰友們編了一個順口溜:“艱苦奮鬥24天,勝利解放了北北韓。”但沒想到,他最後在北韓戰鬥了長達3年,還險些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

長津湖戰役親曆者李東德:若有來生,還要做中國軍人

“我記得是在第五次戰役中,我們正在阻擊敵人,一個大炮轟過來,彈片直接進了我的腦子裡,把我炸昏在河邊。幸好我當時是躺着昏迷的,如果是俯身在水裡,那肯定就死在那裡了。”記者看到,李東德的左太陽穴附近至今仍有一道很深的傷痕,據他透露,直到3年前他才動手術把彈片取出來,“醫生說如果彈片位置向下一點,我就瞎了;朝大腦裡偏一點,我就死了。”

進入長津湖時

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中,吳京、易烊千玺所飾演的第七穿插連的戰士們三炸水門橋,用自己的生命去攔截美軍的撤離之路。據資料記載,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第27軍第80師240團3營7連,就是承擔此次任務的部隊原型之一。

當記者向李東德老人展示水門橋的資料圖檔時,他立刻認出了這個要塞之地。水門橋位于黃草嶺南部,它并不是一座天然橋梁,而是一座水壩的所在地。長津湖的水通過水壩的幾根巨大水管,被引到下遊進行發電,水門橋是水壩上方唯一可以令汽車通行的通道,也是美軍撤退的必經之地,如果将之炸毀,美軍的坦克、汽車等機械化裝備将無路可走。

長津湖戰役親曆者李東德:若有來生,還要做中國軍人

李東德所在連隊當時就駐守在水門橋的南邊,雖然他沒有承擔炸橋的任務,但也深知這份任務的艱險的殘酷。事實上,從進入長津湖地區的那一刻起,李東德就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哪怕最後和敵人拼到面對面了,我也要一個換一個,絕對不可能當俘虜。這個很明确,我準備好犧牲在那了。”幸運的是,李東德最後活着回到了祖國。

李東德告訴記者,他平時根本不敢回想在北韓那幾年的戰鬥細節,一想到就忍不住掉眼淚,“不能往後想,隻能朝前看。一回頭想那些事,心裡真難受。”

在裝備條件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志願軍為何打赢了這一仗?李東德最大的感受是中國人的意志力無人能比,“我們腦子裡想的就是保家衛國,一定要把敵人打敗,其他的什麼都不想,随時準備犧牲。我們是靠信念打赢了,敵人在思想上是沒法和我們比的。”

如今盛世,如你所願。戎馬一生、離休前還在軍事院校任教的李東德告訴記者,如果有來生,他依然願意做一名中國軍人,守護住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