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勇士:查理馬特的法蘭克鋼甲矛騎兵,決定西歐命運的普瓦提埃戰役

作者:亞托克斯
勇士:查理馬特的法蘭克鋼甲矛騎兵,決定西歐命運的普瓦提埃戰役

公元711年4月,阿拉伯将軍塔裡克率領1.2萬阿拉伯鐵騎渡過海峽,在一座峭壁登陸着地,後被稱為Jabal Tāriq(塔立格山),也就是直布羅陀海峽的由來。随後,阿拉伯将軍塔裡克揮師長驅直入進攻西哥特王國(今西班牙境内),在巴爾白特河口遭遇2.5萬哥特勇士阻擊,阿拉伯鐵騎拼死力戰,破釜沉舟般勇猛的阿拉伯鐵騎不可抵擋,殺得哥特勇士一觸即潰,僅僅半年時間就攻占了絕大部分的伊比利亞半島,随後繼續揮師北上,如日中天的法蘭克王國即将迎戰伊斯蘭聯軍的入侵,鐵錘之王查理·馬特率領7萬法軍背水一戰,決定西歐命運的普瓦提埃戰役正式爆發……

沙漠鷹旗的擴張

阿拉伯帝國在瓜達萊特戰役中擊敗了西哥勇士,此後僅僅半年的工夫,阿拉伯鐵騎便席卷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全境,進擊的伊斯蘭文明勢不可擋,令西歐大地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西班牙地區的哥特勇士屢戰屢敗,幾乎死傷殆盡。不久後,阿拉伯遠征軍最高長官伊本·阿布杜勒·迦菲齊便将征服目光盯上了高盧之地,所向披靡的沙漠鷹旗兵鋒直指法蘭克王國,阿拉伯帝國的征服貪欲日漸加劇。

公元732年9月,迦菲齊率領5萬阿拉伯鐵騎大舉越過比利牛斯山,長驅直入攻進了法蘭克人的腹地,抵達了波爾多附近,并在加隆河戰役中全殲前來阻擊的守軍,當地最高長官阿基坦伯爵奧多不得不向時任法蘭克宮相查理·馬特求援,面對内憂外患的形勢,雖然查理·馬特與阿基坦伯爵奧多素來不和,但如今必須放下個人恩怨,團結力量一緻對外抗擊伊斯蘭聯軍。

進擊的5萬阿拉伯軍隊沿着通往巴黎城的羅馬舊道北上,兵鋒直抵普瓦提埃城,這些舊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雄偉城市,擁有高大堅固的石頭城牆,使得阿拉伯方面的弱點暴露無遺,完全是騎兵組成的阿拉伯遠征軍既沒有攻城經驗,也缺乏必要的重型武器,隻能采取圍而不打的戰術消耗守軍。

百戰老兵

法蘭克統帥查理·馬特下令普瓦提埃城内的守軍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堅守!自己則親率7萬大軍前往救援波爾多,為了對抗以騎兵為主的阿拉伯帝國,百戰老兵查理·馬特可謂下足了功夫,對法軍體系做出了重大改革,首先是沿襲了舊羅馬的步兵方陣傳統,麾下的1.5萬核心部隊各個身披鋼甲,步兵配備武器是三米長矛和雙刃重戰斧,對付騎兵效果極佳。而騎兵則武裝成了新式重裝鋼甲矛騎兵,配備武器是三米長矛和大劍,铠甲則是覆寫全身的鋼制頭盔和厚重鍊甲,部分戰馬也披挂着覆寫周身的鐵甲,就連馬頭也被鍊甲保護的嚴嚴實實。

雙方總體實力差距不大,雖然法蘭克方面人多勢衆,但核心部隊僅僅1.5萬人,其他5.5萬皆是臨時征召的民兵,戰鬥意志薄弱,且裝備參差不齊。同時查理·馬特還重建了消失已久的希臘弩炮,其前端兩側裝有扭力彈簧組,可以将燃火長矛箭镞發射至300米外遠,是火藥發明以前西方最具有威力的重型遠射器械,齊射的弩炮可以對騎兵造成極大的殺傷力。

事先做足準備的查理·馬特可謂是煞費苦心,使得法軍整體上有較強的反騎能力,是以查理·馬特對本次出征勢在必得。與此同時,阿拉伯将軍迦菲齊留下了少量部隊圍攻普瓦提埃城,自己則親率主力北上攻打圖爾城,那裡有壯麗的大教堂聖馬丁修道院,使得圖爾城聞名天下,是南部法國地區的基督教中心,有數不盡的寶藏等着阿拉伯人前往劫掠。

生死存亡之戰

北上的阿拉伯鐵騎行至中途半道,突然看見了法軍旌旗飄揚在圖爾城附近的地平線上,令阿拉伯統帥迦菲齊大驚失色,因為阿拉伯偵查兵事先并未在羅馬大道發現敵情,法國統帥查理·馬特是通過更加崎岖的林間小路靠近對手,這樣悄悄摸到了阿拉伯軍隊跟前。

雙方陣地劍張弩拔,沒有立即展開決戰,一分為二的阿拉伯鐵騎顯得兵力不足,于是阿拉伯統帥迦菲齊決定南下傳回普瓦提埃城,與偏師彙合後再展開殊死一戰,統帥迦菲齊當即下令撤退。由于士兵們不肯丢棄笨重的戰利品輕裝撤退,被緊追不舍的法軍死死黏住了,查理·馬特早年參加過多場内外戰事,作戰風格兇猛且經驗十足,他下令少量鋼甲矛騎兵跋水涉山繞道去切斷阿拉伯軍隊的後勤補給線,正面戰場上則不斷有組織地掩殺消滅敵人。

雙方就這樣且戰且退整整持續了6天,當撤退到普瓦提埃城下時,被一點點消耗的阿拉伯士卒損失慘重,死傷數千餘人,令統帥迦菲齊大為震驚,自知若繼續撤退下去會被法軍全部吃掉不可,合二為一的阿拉伯遠征軍,決心在普瓦提埃城郊區展開決戰。10月10日,雙方殊死一戰正式打響,頗有大将經驗的查理馬特依靠日常訓練與絕對威權,将法軍陣線安置在河流交叉處臨近森林的地帶,中央是法軍核心步兵組建的長矛森林方陣,側翼是臨時征召的民兵掩護,大後方部署的鋼甲矛騎兵與希臘弩炮壓陣。

法國統帥查理馬特發出氣勢如虹的怒吼:“開火”!隻見希臘弩炮在超過300米遠外的距離密集射擊,齊射的燃火長矛箭镞劃破天際,如同一顆流星般耀眼,從天而降落入敵陣中造成巨大傷亡,受驚的阿拉伯戰馬厲聲嘶吼,密集弩炮火力嚴重殺傷了打頭陣密集隊形沖擊的阿拉伯騎兵。當阿拉伯騎兵沖到方陣時,被長矛鋼甲步兵組建的森林方陣輕易擊殺,刺入貫穿血肉之中,法軍殺得血流成河,阿拉伯前鋒連人帶馬地都撞在長矛上慘死,附近河流都被染紅了。

鐵錘之王

不過,偌大的陣線并非全都由1.5萬法蘭克直系部隊堅守,眼見正面的法國長矛方陣如同岩石般巋然不動,阿拉伯騎兵開始嘗試從側翼的征召民兵下手,揮舞着波斯彎刀殺進人海之中,左劈右砍反複沖擊陣地,缺乏戰鬥經驗和精良裝備的法國民兵很快就堅持不住了,被砍得血橫屍遍野,戰場上四周都是斷臂斷頭,導緻法軍防線上出現了大量缺口。

雙方激戰至下午,查理馬特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下令後方鎮場的鋼甲矛騎兵全員出擊,排成騎兵方陣放平長矛,以楔型陣向阿拉伯主力發起大規模集團沖鋒,排山倒海般席卷了敵人,不計其數的阿拉伯人被長矛貫穿或死于戰馬踩死,被打得節節潰敗,喪失鬥志的阿拉伯人争先恐後地逃命。

法蘭克鋼甲矛騎兵所向披靡,反複沖陣收割敵人性命,殺得橫屍千裡,阿拉伯方面則混亂不堪,人心渙散之下鬥志全無,士兵們不顧指揮官的怒吼紛紛逃命,對眼下的戰局毫不關心,頹勢已定的阿拉伯主帥迦菲齊并沒有撤退,選擇像勇士一樣戰鬥至最後,率領親衛隊戰死沙場。

此役的阿拉伯遠征軍死傷1萬餘人,法蘭克王國死傷2000餘人,決定西方文明命運的普瓦提埃戰役以法蘭克王國全面勝利結束,勞師遠征的阿拉伯人已經無力再戰,翻越比利牛斯山脈迅速撤回了伊比利亞半島,查理·馬特憑借着彪悍戰鬥風格獲得了稱号“鐵錘查理(Charles Martel)”!他是基督教文明的拯救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