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中記憶 | 正月裡來打燈籠(楊廣虎)

作者:長安人
關中記憶 | 正月裡來打燈籠(楊廣虎)

關中方言,“打燈籠”,其實就是“挑燈籠”,大人給我們一根長約一米的高粱杆或細棍、樹枝,我們小孩子用此挑着燈籠晚上在村裡四處遊蕩,嬉鬧。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要打燈籠,确實要找舅,大實話。陝西人把春節叫“過年”,有故事。農村過年,一般大年初二去舅家拜年,初十以後,舅家開始給外甥、外甥女送燈。這些年,提前了,初三就開始了。“打燈籠,找舅舅,舅舅躲在門後頭。”在關中,舅舅一般送一對燈籠,10根蠟燭,10根麻花,連送12年。接到燈後,孩子們每晚打燈籠,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的“玩燈”叫做“鬧燈”。到了正月十六晚上,這是一年燈節最後一個晚上,是以叫做“完燈”。

我記得,我們這些小孩子正月十五晚上就“完燈”了。

街上的燈籠樣式很多,有宮燈、碌碡燈、蓮花燈、盆燈、龍燈、羊燈、魚燈、花鳥燈等。過去一般人家送的燈籠就是“牛屎普塔子”、“火罐”兩種,比較小,友善小孩子提攜。這個“牛屎普塔子”很形象,就像土路上牛屎一樣,充滿質樸和鄉土味道,折疊合上,它不過幾張紙的厚度,底部有個固定好了銅錢般大的座子點蠟燭,大人幫忙點上細細的羊油小紅蠟,按住底子,慢慢把壓疊的紙向上拉開,然後輕輕地在其上方用細繩穿上一根木棍,交給孩子手中。這種燈籠便宜、實惠,每個幾毛錢,大紅、大黃或大綠,顔色明豔、簡單,但經不住風吹,不好平衡,蠟燭一倒就着火了。“火罐”燈籠,骨架多采用竹篾、葦條或高粱蔑、鐵絲等材料,底座較穩當,裡面密不透風,抗風能力強,一般左右上下搖晃,不易着火,遠遠望去,紅彤彤的,在黑夜中格外耀眼,讓人倍感溫暖喜慶。

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燈籠的樣式更加豐富。舅家送來了各式各樣的燈籠,特别是到了十二歲,舅家要送來一對大紅“宮燈”,長方體,四個面,燈内的4個高粱杆支幹代表為春夏秋冬,燈上孔為天,下孔為地,12個竹插紮為圓形,代表十二個月和十二生肖。複雜的由24根高粱杆組成,24根高粱杆兩根為一組,共12組,代表12個月,24根又代表24個節氣,4面代表四季,每個面繪制花草蟲魚,還用玻璃紙做成匝紋、流蘇,系上紅紅的、長長的燈穗,迎風飄舞。和大紅宮燈同時送的還有一對老虎或雙魚形狀的大花糕,若是男孩則寓意虎虎生氣,是女兒則寓意像魚兒一樣活潑可愛。

正月裡,婆家要讓兒子給未過門的新媳婦“送花燈”。女子出嫁的第一年,娘家人要為其“送大燈”,也稱“追燈”。所謂的“送大燈”一般要湊夠八個燈,其中有一對代表性的玻璃燈、一對四明燈、一對蓮花燈和一對普通實用燈,蓮花燈内往往還要放一對童男女,寓意早生多生貴子。從女兒出嫁的第二年起,就按普通的規格送燈了。“追燈”的日子一般在正月的初九或十三,送燈的必須有媳婦娘家至親的三輩人,婆家要熱情招待。一般情況下,婆家接收“追燈”後,新媳婦即随娘家人回娘家去“躲燈”(一般是正月十四日去、十六日歸)。“躲燈”完後,新媳婦要從娘家趕回婆家,親手将婆母卧室裡的燈點亮,名曰:“亮眼睛”。據說,此舉可以促使婆母的眼睛明亮,辦起事來,明快果斷。

“送花燈”、“追燈”,我隻見過一兩次,慢慢地,生活節奏變快,人嫌麻煩,就省了。

隻要我們接到舅家的燈籠,天還沒有黑,小夥伴們就迫不及待地點上燈籠,成群結隊,一起“遊燈”。小的跟着大孩子們,在黑暗中,一雙雙眼睛賊亮賊亮,如同出征的将士,滿滿地驕傲和幸福,不知不覺穿梭在村子的大街小巷,有時候,不小心換蠟燭,滴到手上,鑽心疼,也忍着,随着大隊伍前行。還有一些三四歲的,拉着白兔子“轉燈”,不顧寒冷,跟着我們遊燈;有時候下了雪,穿着厚厚的新衣服和“棉窩窩”,踩着積雪,聽着噗噗的踩雪聲,打着燈籠,追着亮光,直到蠟燭一根接一根燃燒完,在父母聲聲呼喚下,大家才戀戀不舍地回到家。

正月裡,啥事也不幹。白天,串親戚,看社火,晚上就是打燈籠,毫無目的地遊蕩,孩子們心地單純,來來往往,走走停停。

“正月裡,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前頭舞的是龍燈,後跟獅子繡球燈,丹鳳朝陽燈,對對鴛鴦燈,三請諸葛燈,四馬奔騰燈,五子登科燈,六綠蛾兒燈,七夕織女燈。八仙過海燈,九九長命燈,十蓮結子燈,十一風擺雪花燈,十二臘梅迎春燈,普天同慶鬧花燈,迎來五谷大豐登。”農村沒有這麼多的燈。正月十五, 大人們提上火罐燈、帶上煙酒等供品到祖墳上“挂燈”,回到家,敲鑼打鼓放鞭炮放電光炮放煙花,“放天燈”,黑暗的天空“金龍狂舞”、“天女散花”。小孩子們打着燈籠,四處觀看。也有的人家,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正月十五上面燈,屋裡屋外亮晶晶; 照眼眼明照耳聰,照照鼻子喘氣通。”十五晚上,家裡要燈照四方,滿院通明,高高挂起燈籠,讓鬼邪無處躲藏。同時,焚香點燭,祈求平安吉祥。我們一直打燈籠遊玩,等不到“年尾巴”正月十六月亮圓,我們就想辦法“完燈”。

“打舊燈籠,舅父就會害紅眼病。”我們互相對着燈籠吹氣,把蠟燭吹倒,讓大紅燈籠燃燒起來;要麼故意互相擠來擠去,燈碰燈,讓燈籠搖晃燃燒;要麼一起站在高高的崖上,大聲呼喊着,讓風把燈籠吹燃。大一點的孩子逗着說:“你看你燈籠下面有個啥?”不知情的小孩提起燈籠,蠟燭一倒就燃燒了。也有故意把“呲花”放在燈籠下點燃,也有把鞭炮扔進燈籠裡的,有趁機踢一腳燈籠……總之,一個目的,要把燈籠統統消滅掉,以求來年平平安安。

長大了,離開農村,也走了一些地方,知道“十裡不同俗”,各地春節都有不同的風俗,“轉九曲”、“打花”、獅子舞、龍燈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趕毛驢……應有盡有,各不相同。正月二十五,離家不遠的鳳翔縣陳村鎮槐原有“排燈會”,排燈是當地人手工制作的一種燈具,據傳最初是模仿炎帝找母親時候使用的火把,流傳到現在是以青木為框純手工制作的彩燈,形狀上面大下面小,就像一個古時候的升鬥,燈框用白紙糊住四周,在紙上貼造型新穎、五顔六色的特色剪紙,框内點上大紅蠟燭,下頭是長長的燈把,如同火龍,把大地照亮。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祭拜活動,期望國泰民安、五谷豐登,都代表了普通大衆的善良的初心和美好的祝願。

傳統手工制作燈籠,費時費力,需要耐心和細心,已經很少見了,瀕臨失傳,現在市面上有許多高科技LED的塑膠燈籠,各種大型“花燈”、燈展,氣勢龐大,栩栩如生,小孩子很少打燈籠遊玩了,隻能“雲上打燈籠”了。農村已基本成為“空心村”,廢墟之上毫無煙火之氣,現代文明被貪欲無情地吞噬,人們的生活如同上了流水線,永遠停不下來,哪有什麼閑情野趣“打燈籠”。實行計劃生育後,大多獨生子也不知道“舅”是誰,“舅”在哪裡。但兒時的記憶,依然那麼深刻,在正月裡,在農村,在風雪中,那些夥伴,那些燈籠,大家嘻嘻哈哈,熱熱鬧鬧,不懂風塵,充滿童真,臉上滿是健康爽朗的笑聲,少了多少疲憊和無奈。

2022年2月2日(正月初二)匆于長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