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就是電視機的産生,曆史将記住它的發明者——一位14歲的美國少年,他的名字叫費羅•T.法恩斯沃斯。

作者:孩子教育教育孩子

20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就是電視機的産生,曆史将記住它的發明者——一位14歲的美國少年,他的名字叫費羅•T.法恩斯沃斯。他11歲時他在家裡的屋頂閣樓上發現了成捆的科技方面的舊雜志,開始了自學并決心當個發明家。14歲生日時,他的願望就是設計出一台能夠将移動的畫面和聲音一起傳送的新穎的“收音機”。他爸爸笑了,可他還是低估了自己這個14歲的兒子,憑着興趣,法恩斯沃斯閱讀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介紹機械電視成果的資料,他設想把觀看的螢幕劃分成許多像壟溝一樣的長條,讓電流沿着長條形成黑白區,而當這些長條互相緊密疊加起來的時候,就可以使它們組成一幅完整的圖像。這一裝置後來證明比專家們搞出來的東西高明的多,而且這種原理和裝置至今還有它的使用價值。不僅如此,法恩斯沃斯還想,如果一個畫面能夠轉換成電子流,那麼它就可以像天線的電波一樣,在空間傳播,最後再由接收機重新聚合成圖像。經過不懈的努力,法恩斯沃斯終于獲得了成功,美國專利局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認定,他才是電視機的所有主要專利的持有者。不難看出,能取得這樣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切都源于法恩斯沃斯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

然而心理學則認為,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後天形成的,而且完全可以開發和培養。學習者隻要對某一事物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就會産生追求最好的動力,并由此把這件事做到極緻。

數學家華羅庚是美國近100多年曆史上唯一一個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稱号的中國科學家,他幼時反應并不靈活,數學成績也不好,但華羅庚意識到他的成績不好,便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數學課本看,尋找數學題來做,漸漸地對數學産生了興趣。尤其是一次數學課上,他完成了一道全班孩子無法完成的趣味題,數學老師肯定了他的答案和思路,使全體同學們對他刮目相看。後來他才知道這道題是《孫子算經》裡面的有名的“剩餘定理”,傳到西方後被稱為“孫子定理”。數學老師的鼓勵使華羅庚興趣大增,在數學上加倍用功。後來又因為他的數學老師王維克認定華羅庚是個富有天才資質的數學苗子,便有心個别指導,更使的華羅庚信心百倍,刻苦鑽研數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不幸的是,一場大火燒掉了他父親的生意場,也粉碎了華羅庚的求學夢,他隻念完國中就辍學在家,但這并沒有使他放棄對數學的酷愛。回家後,華羅庚一邊幫助父親照顧生意,一邊追逐着他的“數學夢”。由于對數學的入迷如癡,常常怠慢了客人,忘記了記賬和收錢,有一次終于惹火了父親,父親把他的一大堆數學書和演算稿能撕的撕,能燒的燒……學成回國的王維克校長得知情況後非常器重,讓華羅庚在學校做勤雜工兼學校會計,後又聘他做教員請。是以,王校長不堪排擠,隻好拂袖而去。

禍不單行! 不但王校長出走使華羅庚失去了依靠,而且之後的災難接踵而至:母親去世,華羅庚自己又身患可怕的傷寒症和關節痛,這差點要了他的命。面對生活的重重壓力和自身的不幸,華羅庚頑強的生存了下來,但還是落下殘疾,餘生隻能靠着拐杖走路。

但這一切并沒有磨滅華羅庚對數學的酷愛,白天謀生,晚上追夢,沒了老師的指導他便自己苦讀鑽研,不停的撰寫數學論文投稿,19歲的他就敢于和權威挑戰。憑着自己對數學的強烈興趣,最終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大師,國外數學界這樣評價他:“華羅庚教授的研究著作範圍之廣,足可使他堪稱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也正如美國科學院院長在向華羅庚緻贊辭的時候說:“他是一個自學出身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萬的人們。”

無獨有偶。“數學王子”陳景潤可謂家喻戶曉,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于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是以還是一個猜想。”正是因為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因而激發了他的勤奮,促使他成為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由此可見,興趣是後天形成的。它是一個人成才的前提條件,即使面對巨大壓力和困難,也能把握自己的發展方向,進而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同時,心理學也告訴我們,人的自我期待的力量是無窮盡的,隻要肯為一種興趣去努力,那麼你日後極大可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即使沒有興趣的内容,你也會變得越來越感興趣,原來的小興趣逐漸會變成大興趣,再後來便成為你一生的追求。是以說沒有學習興趣或者學習興趣不那麼明顯的人是完全可以後天開發和培養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