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作者:文彙網

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再添一座文化地标——新落成的中國工藝美術館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2月9日,這裡迎來了開館以來最龐大的記者團——來自2022北京新聞中心的160餘位中外記者。記者們參觀了新館的首個重磅展覽“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工藝美術展”,走進1298件展品所勾勒出的傳統文化藝術鮮活圖景。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場館外立面。

2月5日,北京冬奧會開幕第二天,曆經三年時間建造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正式對外開放。這座面積達91126平方米的新館填補了大陸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級博物館的空白。該館坐落于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西側緊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東側是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南面有中國曆史研究院、“鳥巢”體育館等建築,奧運、生态、科技、曆史等主題在這一新文化叢集地交相輝映。

站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館外,記者看到場館表面采用了暖銅色幕牆材質,裝飾着如古典花窗般的镂空圖案,狀似一座多寶格方匣,将國家級的藝術瑰寶收藏其中。作為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系列文化活動的重要項目,“中華瑰寶”展覽是新館的首個重磅級展覽,共分八個闆塊,涵蓋了工藝美術、古琴、傳統樂器、傳統美術、戲曲、金石篆刻與拓本、傳統年畫、戲曲演出和學術報告八個部分。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大國匠作”展廳展出的翡翠“四大國寶”,從上至下依次為翡翠山子《岱嶽奇觀》、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插屏《四海騰歡》、翡翠提梁花籃《群芳攬勝》。

在“大國匠作”展廳,翡翠“四大國寶”的共同亮相最令人矚目。它們分别是翡翠山子《岱嶽奇觀》、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籃《群芳攬勝》和翡翠插屏《四海騰歡》。四件翡翠國寶從題材標明、形式設計到全部完成,曆時八年,由四十多位名揚玉壇、技藝精湛的大師能手共同創作。其中,《群芳攬勝》是中國玉器藝術史上最大的花卉作品。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曠古遺音”展廳,從業人員正介紹晚唐“枯木龍吟”琴。(江勝信/攝)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觀衆在“粉墨傳奇”闆塊觀看中國戲曲起源與禮樂文化的講解。(江勝信/攝)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粉墨傳奇”闆塊展出的環縣皮影。(彭丹/攝)

在“曠古遺音”闆塊,觀衆見到了晚唐“枯木龍吟”琴、宋代“鳴鳳”琴等珍品,因曆代琴家的時時彈奏與精心修護,它們曆經千年卻仍音色靈敏; “絲路丹青”闆塊則帶着觀衆飽覽“絲綢之路沿線壁畫傳摹”,讓人一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之結晶。此外,觀衆還可以在“粉墨傳奇”闆塊浏覽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戲劇形象,回顧可追溯千年的中國戲曲演變脈絡;在“藉器傳文”闆塊品鑒百位篆刻家以《論語》警句篆刻的百件作品,在“神州迎春”闆塊欣賞來自天津楊柳青、四川綿竹等地缤紛多姿的老年畫。據介紹,此次展覽中80%的展品是第一次面向社會公衆展出,大部分展品是中國藝術研究院70年積累的珍藏。展覽還設計了精彩的互動環節,觀衆可掃二維碼觀看、收聽展品的講解,現場還設有拓本、書法、篆刻等示範體驗類活動。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藉器傳文”闆塊展出的印章。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神州迎春”闆塊展出的年畫作品。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觀衆正在“絲路丹青”闆塊欣賞“絲綢之路沿線壁畫傳摹”。(彭丹/攝)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萬方奏樂”展廳展出的諸多傳統樂器。(江勝信/攝)

一層大廳内,以冬奧為主題的景觀裝置《從阿勒泰到北京》吸引了不少觀衆的注意。2005年,新疆阿勒泰地區發現的一幅儲存完好的彩繪岩畫記錄了遠古先民們腳踏滑雪闆,手持單杆追逐獵物的情形,2015年,18國30餘名專家聯名發表的《阿勒泰宣言》認可阿勒泰是世界最古老的滑雪運動起源地。從遠古先民的冰上逐獵到現代人的冰上競技,飛馳的線條勾勒着人類永恒的力量之美,也為正在舉行的冬奧會加油喝彩。

北京中軸線又添一座文化地标!中外記者探新館走近“中華瑰寶”

以冬奧為主題的景觀裝置《從阿勒泰到北京》。

活動現場,2022北京新聞中心聯合館方發送了 “盲盒大獎”。包括本報記者在内的10名記者提問被選為“十佳問題”,提問記者被聘為特約媒體觀察員,日後享受免預約參觀。

作者:駐京記者 彭丹

圖檔:除标注外均2022北京新聞中心供圖

編輯:江勝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