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冬奧場館利用彙集奧運可持續發展優點

作者:光明網

“目前,全球都在努力減輕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可持續發展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未來至關重要。我們希望奧運賽事的舉辦能夠在可持續性方面為全世界引領示範,也希望奧運賽事的舉辦能夠在主辦國成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加速器。”2月9日,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組委例行新聞釋出會上,國際奧委會企業和可持續發展總監瑪利亞·塞洛斯如是說。

北京冬奧會從籌辦伊始便強調可持續發展。讓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首次使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奧運場館達到綠色建築标準……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在釋出會上表示,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貫穿于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全過程,“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低碳環保’‘生态保護’”。

低碳理念融入北京冬奧會籌辦全過程

在北京賽區,北京冬奧會唯一建立的冰上體育場館是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除此之外的冰上比賽場館均由夏奧遺産變身而來。比如北京2008年奧運會水上項目比賽場館“水立方”變身為冰壺場地,創造性地實作“水冰轉換”;五棵松體育中心實作“陸冰轉換”,成為冰球場地。李森介紹,将夏奧場館改為冬奧冰上場館,為賽後多項目廣泛應用、多業态經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場館整體利用,場館内的改建也着重展現低碳環保。國家速滑館、首都體育館、首體短道速滑訓練館、五棵松冰球訓練館等4個冰上場館,在奧運曆史上首次使用最清潔、最低碳的二氧化碳制冷劑,不僅減少了傳統制冷劑對臭氧層的破壞,還大幅降低制冷系統能耗,與傳統制冷方式相比,可實作節能30%以上。

為何不是所有冰上場館均使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李森表示,因為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會随着賽事需要,不斷進行“冰水轉化”,建造一個固定的制冷裝置并不适用于這種場景;五棵松體育場則在早期已建成制冷裝置,如果拆掉重建,将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在場館運作過程中,能源消耗至關重要。北京冬奧會場館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通過張北柔性直流電網這條綠色高速公路,将張北的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轉換成綠色電力,輸送到北京、延慶、張家口3個賽區,點亮北京冬奧會的每一個場館,也實作了全部場館正常電力消費100%全部使用綠電。

“經測算,從2019年6月開始到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結束,北京冬奧會各場館累計消耗電量大約4億千瓦時。”李森表示,滿足冬奧能耗,張家口綠電供應完全沒有問題。

瑪利亞·塞洛斯也在釋出會上表示,北京冬奧會場館的利用有3個特點:既可以舉辦體育競賽,也可以成為訓練場所,還可以在賽後面向公衆開放。盡管這種模式在往屆奧運賽事中一直沿用,但北京冬奧會将場館綜合利用的可能性全部展現了出來,彙集了奧運會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優點。

賽區建設踐行生态保護理念

北京冬奧會建立雪上賽區集中在延慶與張家口,從設計到建造,北京冬奧會堅持生态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态保護與場館建設統籌規劃一起推進,守護了賽區的綠水青山。

延慶賽區總設計師李興鋼堅持“山林場館、生态冬奧”理念,在場館建設前對規劃區域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且将可持續性要求充分融入場館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當中。

針對當地豐富的植物資源,建設團隊分類施策進行保護,對施工過程中受擾動較小的植物進行原地保護,對無法避讓的植物進行近地或者遷移地保護。李森在釋出會上介紹,雖然有些植物搬了家,但是經過園林部門的精心呵護,它們依然生長得非常好。

北京冬奧會籌備過程中,生态保護的另一個成功經驗是通過表土剝離的方式,對延慶賽區進行了有效的生态恢複。李森表示,山區苗土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蘊含着豐富的種子庫。延慶賽區在建設開始前,就開展了近一年的表土剝離和收集工作,為了不破壞表土的土壤,大多數的剝離工作是人工來完成。“據統計,延慶賽區一共剝離了8.1萬立方米表土,這些表土已經全部用于賽區的生态修複工作,成為賽區恢複原有生态的關鍵因素。”李森說。何 亮

來源: 科技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