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融資500億 一批土老闆被VC看中:曾号稱永不融資 而今紮堆上市

作者:鉛筆道
融資500億 一批土老闆被VC看中:曾号稱永不融資 而今紮堆上市

文丨韓希言

面館第一股、麻辣燙第一股、海鮮火鍋第一股、佐餐鹵味第一股……

2022年,中式快餐們正在排隊上市。

有分析師也表示,“今年很有可能出現餐飲企業上市潮,因為頭部企業争相上市會形成連鎖反應,估計有更多企業為了保持競争優勢,也會加入上市大軍。”

在以往印象中,餐飲這門傳統而又充滿煙火氣的生意似乎離“上市”“資本”這些字很遙遠。但是經曆了疫情的洗禮,為了活下去并且占領市場,越來越多餐飲老闆主動擁抱資本市場。

當然餐飲這門生意本身也足夠充滿誘惑力,潛力巨大,未來可期。賽道空間廣闊,但餐飲服務企業卻呈現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況。在這種情形下,資本急于尋找下一個中式餐飲的麥當勞或肯德基。

不過,僅僅依靠擁抱資本,也無法解決中式餐飲行業本身的問題。薄利困局、産品同質化嚴重、服務單一、體驗差等都是需要解決的難題。

“并且一、二級市場上,資本短暫的‘非理性’遲早會過去。”一位長期關注餐飲賽道的投資人對鉛筆道下了這樣的結論。餐飲行業也一定會回歸到它的基本面,中式餐飲行業想要跑出所謂的“千億市值品牌”還是要靠自己。

2022,中式快餐排隊上市

很少有人能想到,街邊常見的麻辣燙店有朝一日也能敲鐘上市。

近日,證監會國際部披露,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送出《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包括普通股、優先股等各類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審批》材料。目前進度已達接收材料階段,後續還有多個環節等待回報和通知等。

這意味着,一旦材料審批通過,楊國福麻辣燙就能沖擊“麻辣燙第一股”。

融資500億 一批土老闆被VC看中:曾号稱永不融資 而今紮堆上市

在2022年,走向資本市場的餐飲企業不隻楊國福一家。春節前夕,和府撈面要去IPO的消息引爆了沉寂許久的消費賽道。幾乎同一時間,中式快餐連鎖品牌鄉村基已經送出了港股IPO招股書,另外還有老鄉雞、巴奴火鍋、粵式火鍋撈王、海鮮餐廳七欣天、老娘舅、西貝也明确表達了上市意向。

一時間,似乎交易所被餐飲企業“占領”。這種現象并不是憑空誕生的,與消費領域的投資人交流時,基本所有人都提到一個因素:疫情。

一位投資人告訴鉛筆道,在疫情前,大部分餐飲老闆心中完全沒有“融資”這個概念。“問企業老闆,有沒有融資計劃?老闆們要不問為什麼要融資,要不就回答道,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不會有。”

但是經曆了疫情的洗禮,越來越多餐飲老闆主動擁抱資本市場,迅速減少的客流量、翻台率、客單價等名額,讓以往不愁現金流的餐飲品牌不得不更多地接觸資本,以提高開店速度,迅速提升市場占有率。“賽道、模型、估值”,以往網際網路圈裡流行的話術,也開始頻繁地出現在餐飲人的嘴裡。

也是以,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餐飲領域融資事件頻發。據相關統計顯示,2020年餐飲行業發生了115起融資事件,融資金額超過此前5年的總和。進入2021年,融資熱有過之無不及,企查查資料顯示,2021年國内餐飲賽道融資事件超220起,披露融資額超500億元。

“就像現在所有投資人都在講硬科技一樣,在那一段時間(2020年下半年至2022年),很多投資人都紮堆進連鎖面館、快餐店。”上述投資人說道。

頭部餐飲品牌更是搶手,估值更是水漲船高。比如,和府撈面就被國内不少知名VC/PE機構都在排隊搶份額。創始人李學林曾透露,和府撈面的E輪融資估值在70億元,但融資過程中,有些資本甚至給出了140億元的估值,還有的報價估值甚至高達160億元。

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是同樣的道理。

想有大的發展還得要用資本的力量,正如一位專注于餐飲的VC投資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眼下這些公司選擇去IPO,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活下去,然後再去占領市場,它們也是在提前布局後疫情時代。”

另一方面,通過上市,把企業上升到集團化運作,也是餐飲老闆作為企業家的訴求。

“今年很有可能出現餐飲企業上市潮,因為頭部企業争相上市會形成連鎖反應,估計有更多企業為了保持競争優勢,加入上市大軍。”有分析師表示。

尋找中式餐飲的肯德基或麥當勞?

“統一的加盟和營運模式,以及低廉的成本和巨大的市場空間,麻辣燙想不火都難。”已經成立19年的楊國福在宣布籌備上市後,一位行業人士分析道。在2020年上半年,楊國福麻辣燙用180天開了508家店,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101%。截至目前,門店數約6000家。

這樣的模式,在拉面館和火鍋等容易大規模複制的餐飲賽道同樣适用。“大規模、快速的複制”,是上述籌備上市餐飲品牌的共性。

比如成立10年的和府撈面,過去兩年一直在開店的路上狂奔。2021年,和府撈面新增門店數較2020年翻番,大概每2天開一家新店,上海、華北、蘇浙等地門店均已經過百家。其重要投資方絕味食品也曾在公告中表示,在深耕中式快餐八年後,和府撈面已經實作了可快速複制的商業模式。

融資500億 一批土老闆被VC看中:曾号稱永不融資 而今紮堆上市

除了老品牌,一衆初創品牌們也不遑多讓。比如某家餐飲連鎖品牌在近兩年已開店超1000家,且仍保持快速開店的趨勢。

連鎖化發展其實就是一個快速複制的過程,标準化則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标準化需要龐大的供應鍊支撐。現在,排隊上市的中式連鎖快餐品牌中,每一個品牌門店規模狂奔的背後,都有工廠、物流等一整套供應鍊的支撐。比如鄉村基,中央廚房統一制作醬料,配送到各個門店,門店隻需要按照配比完成炒制,有完整的标準化的出餐模式。

“大規模、快速的複制”的能力與空間也是投資人們看重中式餐飲項目的因素之一。一位餐飲創業者告訴鉛筆道,融資期間,被投資人問及最深刻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開到5000家甚至10000家門店?

資本和創業者湧入,最重要的原因無疑是中國餐飲市場潛力巨大,未來可期。

2019年,大陸餐飲市場規模突破4.6萬億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餐飲市場。然而從人均餐飲消費額來看,大陸人均餐飲消費額僅為美國的18%。如果以美國的人均餐飲消費水準為對标,大陸的理論餐飲市場規模可達25萬億,體量之大超乎想象。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内餐飲産業集中度和資本化程度低,潛在大量上市機會。番茄資本CEO卿永曾預估,如果對照美、日兩個國家的人口與餐飲企業上市公司的比例來看,中國應該分别有約240家(對标美國)和1000家(對标日本)餐飲上市公司。

賽道空間廣闊,餐飲服務企業卻呈現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況,這種情形下,資本急于尋找下一個中式餐飲的麥當勞或肯德基的心情,也就不難了解。

非理性困局

不過,對于待上市餐飲品牌們的前景,行業内的人并沒有盲目看好。

有業内人士認為,疫情是餐飲企業擁抱資本的助推器,疫情前餐飲企業現金流普遍較好,疫情的突發暴露了餐飲企業造血能力不足的事實。與抗風險能力不足相對應,資本助力下加速開店,往往導緻企業的單店利潤被攤薄,投資回報率随之降低。

在二級市場上,可以直覺看到餐飲闆塊估值在過去一段時間經曆了大幅降溫。受多重因素影響,A股、港股的餐飲闆塊整體表現較為低迷,其中海底撈、九毛九及呷哺呷哺的股價全年累計下跌都超過40%。

有分析人士認為,與其他行業相比,餐飲業進入門檻低、可複制性高,競争非常激烈,而且行業屬性決定了餐飲人要吃苦耐勞。這也意味着,在餐飲行業,投機者、追風者很難有長期生存空間。

一級、二級市場是關聯的,實際上在去年底,一級市場上餐飲行業的投融資就已經有了“熄火降溫”的迹象。一些投資人甚至告訴鉛筆道已經不看餐飲了,很多投資機構都處在觀望的狀态。

“一、二級市場上,資本短暫的‘非理性’遲早會過去。”一位投資人對鉛筆道下了這樣的結論。而餐飲也一定會回歸到它的基本面,它本身的問題遠非融資或上市能夠解決。

事實上,多個沖刺IPO的餐飲品牌的經營業績也并不理想。梳理多個已公開的招股書及财務資料時發現,中餐連鎖企業普遍存在淨利潤偏低的現象。鄉村基淨利率4.8%、綠茶餐廳淨利潤率5.3%……

淨利潤低也是一把雙刃劍。有相關專家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式快餐淨利潤偏低,雖然說明其具有價格競争優勢,物美價廉,能夠與國外餐飲品牌形成差異化競争,但從長遠來看,消費者一旦習慣了較為平價的産品,後續再推出高利潤的新品,市場接受度會相對受限。

薄利困局隻是中式餐飲品牌們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餐飲行業這門傳統而又充滿煙火氣的生意看似門檻低,但要想經營好其實難度很大。多數中式餐企除了面臨行業日漸增高的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房租的問題外,還要面對産品同質化嚴重、服務單一、體驗差等窘境。

并且,目前餐飲行業的競争,已經從産品次元上升到了綜合次元,包括供應鍊、食品安全、店面環境、品牌營銷等的競争。對上市餐飲企業而言,無論是跨區域的人員管理、供應鍊保障,還是營運體系的建構,都是必須解決的挑戰。

上市對餐飲企業也是另一把雙刃劍。上市将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經營壓力,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會用放大鏡監視企業的一舉一動,稍微表現不好都會在股市中被放大。

鄉村基退市就是前車之鑒,其曾有過美股上市的經曆,但由于業績下滑甚至虧損,最終選擇退出美股市場。當時也有業界人士對鄉村基上市後的慘淡表現進行分析:鄉村基虧損與其基礎薄弱、上市之後後勁不足有關,指的是其注入資本後不到三年便運作上市,揠苗助長,而當時的規模并不足以拖動上市後鋪開的大網。

融資500億 一批土老闆被VC看中:曾号稱永不融資 而今紮堆上市

“企業上市後基本都會遭遇一個魔咒,幾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頭一年拿到錢後,都是高歌猛進,這背離了餐飲行業及自身發展正常的節奏。”鄉村基有關負責人也曾這樣說過。

中式餐飲企業的深層問題,資本解決不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