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躬身在追夢教育路上——記棗莊市山亭區教學研究中心陳祥雲

作者:齊魯壹點

新年伊始,凝結棗莊市山亭區教學研究中心陳祥雲從教30年心血的《追夢教育路》一書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這也是他教齡滿30年之際喜獲的又一成果,參與山東省語言有聲資料庫建設項目同時結項。

巍巍翼雲山,悠悠岩馬湖。陳祥雲1991年7月中師畢業,配置設定到沂蒙革命老區——山亭區。農村出身的陳祥雲天資并不聰慧,但是他能吃苦,能受累,對教育事業有着一顆執着的熱心和強烈追求。

躬身在追夢教育路上——記棗莊市山亭區教學研究中心陳祥雲

從教以來,陳祥雲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最基層學校做起,由學校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山區教育戰線的業務骨幹,默默地探尋在追夢路上。在這條路上,他邊實踐邊反思,讓反思成為習慣,進而促進個人專業成長。他對教育現狀和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作了深入思考,思維觸角從學科教學伸展到學生德育教育、教育管理等領域,孕育出30多萬鮮活的文字。數十年如一日,以論文、教育随筆、輔導類文章等形式分别刊發于《中國德育》《中國小管理》《中國小德育》《山東教育》《現代教育》《基礎教育改革論壇》《山東教育報》《教師報》《德育報》等20多種省級及以上教育類刊物上。這些内容可謂包羅萬象,既有對教育教學問題的真知灼見,又有教育智慧的靈感迸發,還有對教育教學成敗得失的真切體悟,在為同行提供參考和借鑒、為人們的心靈點燃一盞燭照靈魂燈盞的同時,個人在反觀、反照、反思中茁壯成長。

對于教育,陳祥雲從來都不是旁觀者,而是身體力行地進行着認真探究,即當實踐者,又當觀察者,甚至思考者。這一點,并不僅僅在執教講壇的時候,就是在區教學研究中心工作的今天也是一樣地進行着“學科探究”,時刻躬耕于“課改”第一線。他一直堅持符合國小國文閱讀教學規律和《國小國文新課标》要求的“閱讀教學”實踐和研究,讓國小國文閱讀教學回歸教育本真,指向言語表現,指向寫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積極參加賽課交流活動,向同行展示“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實踐成果。在全市執教了公開課《雲房子》,執教《少年閏土》獲山東省“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優質課例,在濟南舜文中學國小部與淄博、濱州、濟南三地的老師一起開展了同課異構活動,執教國小六年級習作課《有你,真好》受到學生歡迎和同仁的好評。在《國小國文報》《作文周刊》《當代國小生》等刊物發表習作指導類文章50餘篇,指導學生習作每年都有20餘篇見諸報刊。2022年元旦,陳祥雲在區實驗國小曾經教過的學生:就職于山東省政府的闫文泰和華為集團山西總部的連恒輝,在一位學生的婚禮現場感謝對陳祥雲對他們言語表現能力的培養。他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教學教研先進個人、蘇教版教材改革先進個人、棗莊市骨幹教師、山亭區課改标兵和教學工作先進個人。

躬身在追夢教育路上——記棗莊市山亭區教學研究中心陳祥雲
躬身在追夢教育路上——記棗莊市山亭區教學研究中心陳祥雲

為了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難,陳祥雲還主動參與小課題研究。先後參與了中央教科所專項課題《養成良好習慣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國小生良好學習習慣政策建構研究》、山東省教育學會專項課題《隔代家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山東省語言有聲資料庫建設項目,均順利結項。目前,由陳祥雲主持并申報的研修課題《國小國文整本書閱讀政策研究》已經在山東省教科院開題;《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方法體系研究》已經被山東省教育學會立項,均正在研究中。陳祥雲從小處、細處着手,将聚焦的問題研究深、研究透,更好地促進其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品質。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陳祥雲還主動承擔育人責任,不斷拓展育人路徑,身體力行為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在學校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負責學校少先大隊和學生管理工作。在區教學研究中心,被山亭區教育和體育局聘任為全區教育系統思政工作宣講團成員,被徐莊鎮建銀希望國小聘任為兼職輔導員。經常深入學校向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禁毒教育、“兩史一情”教育、防新冠病毒知識教育,并積極深入防新冠病毒疫情第一線做各項學生安全防控工作。作為關心下一代、學前教育工作先進個人分别被省教育廳和省教育關工委通報表揚,普法工作獲市級嘉獎。

雖然已經到了不惑之年,但是在教育追夢路上,陳祥雲沒有停下奮進的腳步。在上司的關心厚愛下,2021年9月來到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挂職研修,在省級學術殿堂裡自我加壓,自我奮進,主動接受崗位鍛煉,主動參加教科院安排的各項研修活動,主動接受專家的指導和教誨,主動學習,主動反思,主動開展課題研究,主動開展同課異構,主動提升,力争在全省這麼高、這麼大的平台上,豐厚内涵,厚積薄發,揚帆再遠航。

躬身在追夢教育路上——記棗莊市山亭區教學研究中心陳祥雲

付出總有回報。陳祥雲的辛苦付出,得到了身邊同僚的點贊,也得到了組織的認可,他先後榮獲山東省抗擊新冠肺炎先進個人、棗莊市委市政府嘉獎、山亭區優秀教育工作者等各項榮譽稱号31項。

面對各種榮譽,陳祥雲并沒有沾沾自喜。他說,将一如既往地耕耘在教育路上,為山區教育事業建設發展再添微薄之力,貢獻微薄之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