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盤點冬奧會之最:最卷、最難、最燒錢的項目都是啥?

作者:正觀新聞

相比于夏季奧運會,冬奧會可以說是“人類冰雪極限運動”的盛會。

在這些極限運動中,最快、最難、最危險的又都是哪些?今天就來盤點幾個冬奧會項目之最,認識一下“極限中的極限”。

最危險的項目——鋼架雪車

“雪道的盡頭是骨科”成為了近日的流行梗。冰雪運動基本都是高危項目,而其中最危險的要屬鋼架雪車,因為太過驚險刺激而被兩次踢出冬奧會。

鋼架雪車又稱俯式冰橇。運動員需要趴在雪橇上,頭朝下滑下賽道,最高時速可達130-140公裡,也被稱為“冰上俯沖機”。

盤點冬奧會之最:最卷、最難、最燒錢的項目都是啥?

鋼架雪車比賽 圖源:視覺中國

鋼架雪車沒有轉向器和刹車裝置,運動員隻能依靠身體移動來控制方向。由于速度極快,又頭部朝下,危險性極高,鋼架雪車最初隻在第2屆和第5屆冬奧會上被列入比賽項目中。

後來,工程技術的提高讓建造高水準賽道成為可能,鋼架雪車在2002年第19屆冬奧會後才成為正常項目。

盤點冬奧會之最:最卷、最難、最燒錢的項目都是啥?

美屬薩摩亞代表團在開幕式上入場。圖源:新華社

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抹油光膀子出場的美屬薩摩亞小哥參加的就是鋼架雪車項目。

最燒錢的項目——雪車

雪車也稱“有舵雪橇”,選手坐在可操縱方向的雪車中,沿着扭曲、傾斜的冰道高速向下滑行。平均時速在100公裡左右,最高可達160公裡,是以有“冰上F1”之稱。

雪車車體由鋼鐵和玻璃纖維或碳纖維等高科技材料制成,價格在幾十到上百萬元人民币不等。因為過于昂貴,有的國家會選擇租用,但運費也不是一筆小數目,每輛雪車單程運費就需要四五千歐元。

盤點冬奧會之最:最卷、最難、最燒錢的項目都是啥?

中國雪車隊在2018年南韓平昌冬奧會 圖源:新華社

今年受疫情影響,航班數量有限,運費就更加高昂。據美國《福布斯》新聞報道,美國隊的雪車要先在歐洲中轉,再運到中國,每個闆條箱的運費約合14萬人民币,而美國隊的雪車裝備共有8箱,燒錢程度可想而知。

在北京冬奧會上,國産紅旗雪車将亮相,實作了國産雪車“零的突破”。

最“卷”的項目——高山滑雪

聊完了冰上項目,再來說說雪上項目,其中的“爆款”當屬高山滑雪。

高山滑雪說白了就是比從山上滑下來誰更快的運動,不用翻跟頭、做技巧,隻需要轉彎,誰最先到山下的終點誰赢。

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注冊成功的運動員有307人,是雪上項目中人數最多的,參賽運動員覆寫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以也被稱為最“卷”的項目之一。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際奧委會有意通過該項目提升冬季運動的普及性,其名額配置設定規則也相對寬松。

是以,像是海地、菲律賓、加納、厄瓜多等熱帶國家,或者是代表團人數很少的國家,幾乎參加的都是高山滑雪項目。

最年輕的項目——自由式滑雪大跳台

北京冬奧會是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這個項目的“冬奧首秀”,也是自由式滑雪“冬奧六兄弟”最小的一位(其他五個分别是空中技巧、雪上技巧、U型場地技巧、坡面障礙技巧和障礙追逐)。

盤點冬奧會之最:最卷、最難、最燒錢的項目都是啥?

2月8日,中國選手谷愛淩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決賽中。 圖源:新華社

運動員從一個近50米的斜坡上下滑,然後在斜坡的盡頭騰躍,完成空翻、轉體、抓闆等技術動作組合。

中國選手谷愛淩正是在這個項目上奪得金牌,也是冬奧曆史上該項目的第一枚金牌。

最艱難的項目——冬季兩項

說完了最年輕的項目,再說一個古老的項目——冬季兩項,即越野滑雪和射擊的組合。該項目起源于北歐,由古代獵人的滑雪和狩獵活動演變而來。

比賽時,運動員身着滑雪越野裝備,身背步槍,滑行一段距離後射擊一次,用時最少的獲勝。要求運動員将動靜轉化發揮到極緻。

盤點冬奧會之最:最卷、最難、最燒錢的項目都是啥?

2月5日,選手在冬季兩項比賽中射擊 圖源:新華社

運動員的滑行線路由平坦、上坡、下坡等自然起伏的地段組成,在滑行一段距離後到達射擊位置,迅速調整裝備進行射擊。每次用5發子彈,射擊5個靶子,距離50米。

比賽時,大多數選手隻用不到20秒的時間進行射擊。時間緊張到連呼吸都成了一門“藝術”:如果屏息時間太長,會因為缺氧而視線模糊;而如果大口呼氣,就要再次進行射擊定位,浪費寶貴的時間。

另外,運動員在高速滑行後到達射擊場時,心率會高達每分鐘180次,而人在正常情況下為每分鐘60-100次。當心髒如此劇烈跳動時,脈搏在指尖的跳動也會影響到射擊的精度。為了抵消手抖帶來的影響,運動員在訓練時還要接受運動心理學家的專業訓練,學習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

如果選手出現脫靶,還将被加時或者加罰滑行若幹圈,讓這項運動跌宕起伏,常出現反敗為勝的局面。

在冬奧會的賽場上,每一項運動都展示了選手的“速度與激情”,以及不斷挑戰極限的奧運精神,祝運動員們在接下來的比賽中都有良好的發揮。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心目中的“冬奧會之最”。

編輯:楊萌

統籌:王紹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