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壹度丨一生癡愛老物件!這位甯夏人修補老樂器更迷老相機

壹度丨一生癡愛老物件!這位甯夏人修補老樂器更迷老相機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第 1045期

壹度丨一生癡愛老物件!這位甯夏人修補老樂器更迷老相機
壹度丨一生癡愛老物件!這位甯夏人修補老樂器更迷老相機

兩款紅梅牌相機。

我叫莊克明,1947年生于甘肅。以前我不懂收藏,隻是喜歡一些老物件,後來才明白了它們都是有價值的。當然,這個價值因人而異,因物而異,不過它們散發出歲月的氣息,是最值得玩味的。

與文玩收藏結緣

1957年到1958年那陣,大煉鋼鐵,很多金屬制品都拿去煉鋼了,甚至農民家裡把鐵鍋也拿出來。我父親是鐵路系統的職工,我從小在甘肅隴西長大,那個時期,車站裡總有大量金屬制品等着運往煉鋼的工廠,其中就有不少錢币。我們這些小孩子淘氣,有時候撿幾個留着玩,但那時候沒有收藏的概念,隻是不知不覺留下了一些,這算是我最早的收藏品了。

壹度丨一生癡愛老物件!這位甯夏人修補老樂器更迷老相機

莊克明。

我是1964年參加工作,在鐵路系統工作了好些年後,發現蘭州有賣文玩的,特别喜歡,沒事就去逛一逛,淘點喜歡的東西。蘭州的市場上有不少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玩,看多了自然就喜歡,不知不覺收藏了很多這一系列的文物。

這些器物看起來制作精美,工藝特别,但想了解更多就得到處學習了。其實,對于我們這些喜歡收藏的人來說,去讀懂藏品,與藏品“對話”,就是最高興的事。

讓老樂器重煥新生

由于我會樂器,工作沒多久,機關把我安排在蘭州鐵路局文工團,我主要是彈三弦、吹黑管。後來調到甯夏,做了一陣工會工作,也經常搞文藝活動,挺有意思的。就是因為喜歡吹拉彈唱,對樂器很感興趣,工作時出差機會多,我就去各地的雜貨市場逛,看到喜歡的舊樂器就買回來。

壹度丨一生癡愛老物件!這位甯夏人修補老樂器更迷老相機

修好的老樂器。

樂器收藏和其他文玩收藏不一樣,價值并不算高。但老舊樂器自有它的好,特别是一些木制的國樂樂器,越老、木質越松散,發出的聲音也更蒼老,很有歲月的韻味。

我的收藏裡,國樂樂器、西洋樂器都有,比如三弦、馬頭琴、琵琶、還有薩克斯、号、管之類的,東西很多,都是大家常見的。但有一個我相信很少有人知道,就是革胡。這是上世紀50年代上海音樂學院楊雨森在二胡的基礎上吸取其他拉弦樂器的特點創制而成,是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寬的低音拉弦樂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内不興西洋樂器,就用革胡代替大提琴,流行過一陣子,改革開放後就越來越少見了。對于收藏來說,少見的東西比較好,而且我覺得,這樣一件樂器還反映了一段時期内文藝發展的特點。

壹度丨一生癡愛老物件!這位甯夏人修補老樂器更迷老相機

收藏的樂器。

樂器收藏也是要看品相的,但品相差一點的我也喜歡。買回去可以自己修,而且我也喜歡修。我有一個阮就是自己修的,本來它前後兩面都壞了,頭也沒有。我把前後面換了,又找了塊還不錯的木頭做了琴頭,在上面雕上花,其他零零碎碎的小地方修補修補,就煥然一新了。修樂器挺講究,以前我不太懂,後來去過一次鄭州樂器廠才知道,很多樂器的闆面不能瞎換,比如闆胡,就得用桐木闆,你換了别的木材,出來的聲音就不對。

老相機收藏最系統

後來我調到銀川工作,在鐵路局的宣傳部門工作。宣傳工作嘛,少不了要拍些照片,我也就學着拍。我記得1993年機關裝置更新換代,那些淘汰的相機我就收藏下來。加上出差時看到外地,特别是上海、天津那些地方玩相機收藏的多,我也跟着玩起了相機收藏。

壹度丨一生癡愛老物件!這位甯夏人修補老樂器更迷老相機

收藏的相機。

要說相機,這應該是我所有收藏裡最多、最系統的一部分。都是多年出差在外地的市場上淘的,還有讓朋友幫忙找來的。說到國産相機的收藏,從民國時期就有,基本上就是個人做的,或者照相館自己做的。新中國成立後,國内才正兒八經生産相機,較早生産相機的廠子有北京照相機廠等。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産相機的廠子也多了起來,品牌越來越多。雖說都是仿照國外相機生産的,器械部分可能也一般,但國産相機的感光好,有時國外也來訂貨。

收藏相機的同時,我也收集了很多關于相機的雜志、報紙,手頭留下大量資料。後來我想,我資料這麼全,相機也多,幹脆出本書吧。于是經過一番整理,2016年我出了一本書,介紹了不同國産相機的出廠時間、性能等。本來印了500本,打算給朋友們,後來國内相機收藏圈子裡的很多人問我要,又加印了2000本。還有個美國朋友也喜歡,我便給他寄去了一本。

文圖|李尚

編輯|七樓 齊雨

值班主任|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讀的方式解讀銀川文化

文化深1° 視角多1° 情懷濃1°

深度剖析銀川城市文化現象

獨家記錄銀川文化情懷與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