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讀《論語》|“吾日三省吾身”一則詳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再讀《論語》|“吾日三省吾身”一則詳解

●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他是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學大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參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裡說:“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

顔回死後,曾參成了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他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去世後,曾參繼承孔子的學說,開啟了子思(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孟子學派,是以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複聖顔回、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之一,尤為宋儒所推崇。

●古代漢語裡的“三”,往往是虛數、概數,但為什麼會選取“三”這個數字來表達這個意思呢?宦懋庸在《論語稽》裡說:“三字,《說文》以陽之一,合陰之二,其數三。《史記·律書》:‘數始作于一,終于十,成于三。’蓋數至于三,陰陽極參錯之變,将觀其成。故古人于屢與多且久之數,皆以三言,如顔子三月不違,南容三複……如一一而求之,若者一,若者二,若者三,則失之矣。”

這種說法是否正确,筆者淺陋,未敢輕易判斷,但“三省吾身”的“三”表示多次自無疑義。楊伯峻《譯注》說:“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上加數字,這數字一般表示動作頻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數的多,不要着實地去看待。”他還說:“這裡所檢討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隻是巧合。如果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論語》的句法便應該這樣說:‘吾日省者三。’和《憲問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樣。”(《譯注》)分析得很有道理。

●“忠”“信”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要求,《集注》解釋這一則時說道:“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

“忠”,《說文解字》解釋說:“敬也。”《周禮·大司徒》稱“忠”為六德之一:“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左傳》說:“無私,忠也。”《論語》裡的“忠”大多是“盡心竭力”的意思,除了此則之外,“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忠焉,能勿誨乎”(《憲問》),“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幾處莫不如此,這和後世了解的對君王的“忠誠”并不相同。

“信”本義為言語真實,《說文解字》:“誠也。”《左傳·僖七年》:“守命共時之謂信。”“信”在這裡指“誠實不欺”,就是講信用,不虛僞。

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孔子及其弟子提倡“信”,強調人們應該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他們把“信”作為修身、立國、治國的根本,作為實作“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後來,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在解讀《論語》的著作中,有的把忠信看作一體,比如朱熹《語錄》裡就說:“忠信隻是一事。”對此,《四書辨疑》批駁說:“蓋忠當以心言,信當以言論。心無私隐之謂忠,言有準實之謂信。此乃忠信之别也。”

再讀《論語》|“吾日三省吾身”一則詳解

●“傳不習乎”,《集解》:“何曰:‘傳不習乎,言凡所傳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傳之乎?’”這是說傳授給别人的東西,自己先要講習。《皇疏》持同樣意見:“凡有所傳述,皆必先習,後乃可傳,豈可不經先習而妄傳之乎?”

朱熹的觀點與此不同,他在《集注》裡說:“傳謂受之于師,習謂熟之于己。”他認為這裡的“傳”是指老師傳授給自己的東西。楊伯峻贊成這種觀點,他說“傳”是“動詞作名詞用,老師的傳授”(《譯注》)。這種說法較為合理,今人大多采用(但也有例外,比如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就翻譯為“所傳授給别人的東西”)。

這裡的“習”和“學而時習之”的“習”意思一樣,不僅有溫習、複習,更有練習、演習的意思。楊伯峻在這一則裡概括地翻譯為複習,我覺得不如練習更符合原意。

●我們若能時常自我檢討,無論是為學,還是為人,定當受益匪淺。清代學者李颙的《四書反身錄》說:“賢如曾子,猶日三省。若在吾人,資本中下,尤非曾子可比,千破萬綻,其所當省者,豈止于此?”古話說“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理實如此,但要做到卻是很難。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討自己:替别人謀劃沒有盡心竭力嗎?和朋友交往沒有做到誠實不欺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練習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