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民閱讀】李河,有蒲與荷

暖風吹過,村口的兩排深紅的李樹葉嘩嘩響。一丈有餘,重重疊疊,搖曳生姿,算是李河村的标配。李樹下,有農人荷鋤穿行,有孩童追逐而過,一隻母雞在台階上啄食,一派田園風光。

【全民閱讀】李河,有蒲與荷

村口 陳濤攝

我不知道,全國有多少個“作家村”。但是,在襄陽鄉村建立作家村的就這一個——李河村。它不像烏鎮出了個茅盾,鳳凰出了個沈從文,棣花出了個賈平凹。村裡人不管出不出作家,就是愛讀書,甚至還建了伯陽書院、作家巷,編撰了村志,收集了一架一架作家的書,供村裡男女老少免費閱讀。或許有一天,村裡一個鄉土作家就會橫空出世。

若沒到過李河村,你或許覺得它滿目黃土地、山丘,太普通了。進了村子,看着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宅一院,你會大吃一驚:鄉賢文化真還是那麼回事。李河村像躲在鄂豫邊界的一個隐士,滿腹經綸。它離老河口市孟樓鎮政府也就5公裡的路程,便一腳踏兩省、雞鳴兩鎮了。從楊崗的“松樹扒”往下看,290戶人家就簇擁在一個坡凹裡。村子北邊緊鄰一座水庫,叫古城水庫。據說,古陰國的遺址就淹沒在這浩渺的水庫裡。水庫下,水流蜿蜒成一隻“耳朵”,環村而過。村裡人叫它“耳湖”。有兩層意思:一是形容湖泊不大,隻有耳朵大小;二是名字也源于老子李耳,是李河村的湖。

【全民閱讀】李河,有蒲與荷

李河村酂陽作家巷 陳濤攝

走幾十步,就能見到一座高大的牌坊,匾額上镌刻“經傳道德”四個字。兩邊寫着“田可耕桑可蠶書可讀襲譽傳家至寶”“戰則勝攻則取守則固文忠開國殊勳”,講述李襲譽耕讀傳家、李文忠屢獲戰功的故事。這或許就是李河人愛讀書的原因吧。

我到過幾次李河村,這耳湖裡種滿香蒲,真還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的味道。繞耳湖走一圈,腳下是舊時的石闆橋,西有荷塘,東有修竹,恍若隔世。不經意間,你說不定能遇上竹林七賢,把酒言歡,一睹魏晉風采。一時,谷城、鄧州、襄陽城區的作家趨之若鹜。

李河村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李河人民公社。耳湖對面是公社的老院子,周圍散布着供銷社、糧管所、衛生院、獸醫站、信用社。1987年撤區并鄉之後閑置。2019年4月,“老公社”由村民李春平經營。1973年出生的李春平在外闖蕩多年,緻富後不忘家鄉,帶領村民尋找新的緻富門路,把原來破爛不堪的老公社,投資幾十萬重新修複,也把自己的企業“耕讀李家農業有限公司”設在這裡,帶領鄉親脫貧。

我們去伯陽書院。路過作家巷,幽幽靜靜,曲曲折折,白牆黑瓦,一書一像一名言,很是氣派。其中,巷壁上,就有老舍寫的《老河口》:

城裡是田,城外是田。

一片兒玉米,一片兒藍靛。

靜靜的城垣,把綠的風光截成兩段。

身在城裡,還疑是郊園,怎麼不見稠密的人煙?

李春平吃過讀書少的虧:當一個大項目交給自己的時候,不懂規劃,不懂設計,不計成本,隻得給别人打下手。有智吃智,無智吃力。自己搬磚磨得手破了,血流了,搬麻包累得兩腿打顫,裝砂石裝得腰直不起來。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的生活是用汗水硬扛過來的。妻子支援他,說我們掙錢,就是為娃子們多讀書,讀好書。李春平回來後,響應國家号召,建設“書香李河”。從伯陽書院的興建,到作家巷的打造,再到耳湖公園的美化,妻子無怨無悔,絕對支援他。

伯陽書院,門口有兩棵榉樹,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四合院。它,兩丈見方,是老李家的書院,是一代人的情懷。

這幾年,李春平回村打造公司。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小插曲,但路直了,景美了,村靓了。來李河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農家樂開了好幾家。李春平當初回鄉,先是包了村頭的一塊地種植山桐子。這種少見的樹木,是用來榨食用油的。因為生長周期長,李春平考慮成本,先期投資45萬元套種中草藥。今年的雨水好,他又去安徽亳州取經,新引進中藥材“何首烏”,長勢一天一個樣。

在李春平和公司一班人的引領下,李河村不少外出青年回歸,已建成李子、石榴、艾草、山桐子四大産業基地。李春平高興地告訴我,從李河村“跳農門”進城,再從城裡回村,感覺完全不一樣了。現在,不僅自己富起來了,而且還響應國家号召,通過農業産業化帶領全村緻富。他打算搞文化旅遊、電商銷售、果品加工,壯大村集體經濟,目标明确。

對書院正看得出神,李春平又拉着我去看他淘的一個文物。說是清鹹豐年間的木匾,上書:青雲直上。好兆頭,這寶物,他都能找到,真是有辦法的人。

來源:《襄陽晚報》(2022年1月14日15版)

作者:刈谷

編輯:高苑

校對:黃瑜

稽核:楊明陽

終審:蔡建偉

【全民閱讀】李河,有蒲與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