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世間》告訴我們,善待憨厚的孩子,善待憨厚的人

善待憨厚的孩子,就是善待上蒼賜予的福分;善待憨厚的人,就是善待這個世界——題記

《人世間》告訴我們,善待憨厚的孩子,善待憨厚的人

電視劇《人世間》非常值得一看,颠覆了世俗的成見和審美,給人提供了新的認知,震聾發聩。

可以說,該劇所有劇情都源于現實生活,能找到生活原型,不像某些電視劇那樣胡編亂造。該劇自始至終都堅持忠實于生活和現實的嚴肅認真的創作态度,這也是該劇特别引人入勝的重要原因。

記得以前在《抖音》上看到一個真實的案例:說的是上海一對教授夫婦養育了三個孩子,大女兒和大兒子都很聰明,從小讀書就都是學霸,後來都出國了,在國外成了家。隻有三女兒稍差點,讀了個普通大學,畢業後找了一個山東的小夥子成了家。小夥子家裡是農村的,條件比較差。教授夫婦心疼女兒,便把小女兒、女婿都接過來跟自己一塊住。從此,身強體壯的三女婿便把家務活全包了。盡管如此,還是因為三女婿家庭條件差、社會地位低而不怎麼被一家人待見,包括三女兒也會經常對自己的丈夫挑三揀四。

《人世間》告訴我們,善待憨厚的孩子,善待憨厚的人

後來,教授夫婦随着年齡的增大身體每況愈下了。先是老頭子生病住院,後是女教授住院。守在病床前的卻都是三女婿。大兒子大女兒都回不來,隻能寄錢。對于老教授來說,他們生命的最後時期需要的真的不是錢,而是兒女能夠陪伴在身邊送他們走完人生最後的一程路。

老教授夫婦先後離開了人世,彌留之際,都拉着三女婿的手流下了感激的淚。後離世的女教授臨終之際還特地請來律師立下遺囑,把自己房産和存款都給了三女婿。還叮囑三女兒要好好對待自己的丈夫。

在筆者的老家,也發生過同樣的事。張大爺把四個兒女都送上了大學,張大爺也是以被譽為光榮父母。然而,張大爺晚年卻沒有一個兒女守在身旁,他也不願意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鄉土。可悲可歎的是張大爺死在家裡好些天才被人發現

《人世間》之是以吸引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劇情都是上述這種真實案例的藝術再現。

《人世間》告訴我們,善待憨厚的孩子,善待憨厚的人

劇中周家母親癱瘓在床,三個兒女,隻有三兒子周秉昆在床前照料。而周家的三個兒女中,在世俗的眼裡,數三兒子周秉昆天資“最差”。哥哥周秉義,姐姐周蓉都是“天才”般的學霸,但也正因為這樣,注定了他們不會留在父母身旁,也不會侍候病床上的父母。可也正是周秉昆這個笨孩子,在父母最需要兒女的時候,忠實地履行了做兒子的責任。

《人世間》吸引人,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給我們提供了以前被世俗忽視甚至嗤之以鼻的價值觀,把人們從虛榮的圍困中拉了出來,重新定義優秀孩子,重新定義人才,告訴人們要善待憨厚的人。

憨厚的孩子憨厚的人,才是最可靠的人,更值得贊許。

不要把所有的榮光都給予那些聰明的孩子,聰明的人。很多時候,我們的目光應該關注那些憨厚的孩子憨厚的人。

《人世間》告訴我們,善待憨厚的孩子,善待憨厚的人

他們雖然“笨”,但他們做的事恰恰又是那些聰明人做不來的;他們實在,不可或缺。特别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更不能隻強調孩子的“聰明”而忽視了孩子的“笨”。

昨天,我的一位朋友就深有感觸地跟我說:“笨孩子都是來給父母報恩的,聰明的孩子都是來給父母‘報仇’的”。他的女兒考上了國内最好的大學,配置設定到萬人羨慕的國家重要機關工作。可是,這孩子沒幹兩年就辭職不幹了,30歲了還不考慮個人終身大事,整天想着一些不着邊際的事情,把我的這位朋友氣得不行。

可見,憨厚之人才是寶呢。家庭如此,機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人世間》告訴我們,善待憨厚的孩子,善待憨厚的人

你看,當今社會,隻要哪個機關強調“才”而輕視“德”,那個機關肯定很“飄”,是個花架子。相反,哪個機關器重那些老實厚道,紮實肯幹的人,那個機關一定很“實”,是個好機關。

還有,你看那些貪官污吏,哪個不是很“聰明”的人?研究所學生學曆,博士學曆,博士後學曆,有的還好幾個博士、博士後頭銜呢。出問題的也正是這些人。

生活是實的,工作也一樣。

不要等到自己臨終的時候才知道這一點,也不要等到機關出事了才明白這一切。

善待憨厚的孩子,就是善待上蒼賜予的福分;善待憨厚的人,就是善待這個世界。也許,這便是《人世間》給我們的啟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