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華外國人“花樣”感受中國年

作者:新華社用戶端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 包餃子吃年夜飯、體驗中國傳統藝術、在博物館了解民族文化……這個春節,多地在華外國人“花樣”感受中國年。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自古以來就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作為一名中國女婿,36歲的巴基斯坦人莫北今年選擇在中國過節。“過年期間一大家子人一起吃團圓飯,女兒和中國親戚家的小朋友玩得也很開心。”他說。

在華外國人“花樣”感受中國年

大年初一,莫北在家門口貼春聯。受訪者供圖

2007年,莫北來到甯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學習漢語。完成本碩階段學業後,他不僅習得一口流利漢語,還在校園裡收獲了甜蜜愛情,如今一家人定居在甯夏銀川。

“以前想家的時候,也難過地哭過,現在這裡就是家。”莫北說,在甯夏的家人和朋友讓他并不覺得孤單。

和莫北一樣,供職于甯夏農林科學院的巴基斯坦籍專家紮法·伊克巴爾也選擇“留守”中國,“我在甯夏過了好幾個春節,每一次都很難忘。”

今年,為了讓外籍專家和留學生感受年味,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組織了“四海同春”虎年春節系列文化活動,體驗學剪紙、畫國畫、寫書法等春節年俗。

這是紮法人生中第一次嘗試剪紙。“有點難,但能體驗到這種藝術很驚喜。”他說,“我還學着握毛筆、寫漢字、練書法,還嘗試了幾種中國傳統樂器,很有意思。”

在華外國人“花樣”感受中國年

過年期間,紮法(右二)受邀在中國朋友家吃團圓飯。受訪者供圖

對于來自烏茲别克斯坦的29歲留學生羅妲來說,在中國度過的三次春節給她帶來的最大收獲是學會了包餃子。

羅妲記得,她初到中國不久時,有一天老師、同學忽然祝她“新年快樂”,她還納悶:新年都過去好多天了呀。“我第三次過中國年,就很适應了。”她說,“現在我和面、擀皮、剁餡、包餃子,樣樣都會。”

2019年,羅妲以交換生的身份來到山東濟南的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半年後,她考上了學校的翻譯專業研究所學生,如今已升入研究所學生二年級。一同來留學的,還有她的未婚夫奧斯卡。

“來到中國,發現兩個國家還有挺多共同點的,比如結婚講究彩禮、美食都有餃子。”羅妲說,因為疫情緣故,她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羅妲在微信上告訴爸爸媽媽:她在中國過年,過得很好。

在華外國人“花樣”感受中國年

魯·羅曼帶着兒子在廣西民族博物館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和習俗。新華社記者 黃慶剛 攝

在博物館感受中國文化也成為一些在華外國人的過年選項。

40多歲的魯·羅曼來自法國西部城市拉羅謝爾,現在是廣西民族大學的一名法語專職外教,已在廣西生活近15年。今年春節假期,他帶着5歲的兒子走進廣西民族博物館,感受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和習俗。“這是我第二次帶兒子過來參觀,讓他更好了解生活的地方。”

魯·羅曼參觀的廣西民族博物館是廣西民族文化專題博物館,目前收藏銅鼓、服飾、織繡、石器、竹木器等藏品5萬餘件(套),涵蓋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工藝。

一張張少數民族服飾圖檔、一條條頗具民族特色的壯錦……在民族文化陳列展廳,魯·羅曼欣賞着少數民族服飾。“這些民族服飾各有特色,很漂亮。”他在民族博物館感受到各民族“親如一家”“和而不同”,“每個民族都不一樣,但大家互相尊重、相處和諧。”

少數民族文化不僅展現在日常的生活中,還印刻在人文景觀上。在左江花山岩畫展廳,一幅幅充滿人物肖像、銅鼓、太陽等畫面的“無字天書”吸引着魯·羅曼。“兩千多年了,這些岩畫大部分圖案仍然清晰,色彩鮮豔。”

魯·羅曼認為博物館為他了解中國各民族風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春節期間他還打算在南甯周邊探索新的文化景觀。

在華外國人“花樣”感受中國年

雖然背井離鄉,但在華外國人們感受到賓至如歸,也對新一年充滿期許。

一些留學生希望自己能像虎一樣無畏前行,在學業上有更大收獲;紮法盼着疫情早日結束,能回巴基斯坦和家人團聚;羅妲準備在國外社交媒體上開設自己的賬号,分享自己在中國生活、學習的點滴故事和新鮮見聞。

“新的一年,祝願我的家人們都能健康快樂,平安幸福,财源滾滾來。”這是莫北最大的新年願望。(記者孟佳、謝建雯、劉海、蕭海川、黃慶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