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愈趨惡化,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上司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近日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指出,目前Omicron的緻病力和傳播力仍然沒有完全明确,現階段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堅持“動态清零”的防控政策。他強調,“動态清零”對香港适用,“動态清零”的基本原則為“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
梁萬年對香港的防疫工作提出“五個精準”,包括精準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劃定密切接觸者、精準劃定有風險的地區、精準進行醫療救治,以及精準實施社群防控。他認為,當務之急是擴大核酸檢測範圍,更早更快找到傳染源。

梁萬年表示,香港人口密度大、國際交往頻繁,各種受感染包括輸入的風險較大,可以說,香港疫情擴散的風險比一般城市要高,“對香港來說,确實面臨着很大挑戰。”他直言,香港如何做到“動态清零”,很好地平衡社會經濟發展、生産生活和疫情防控的關系,既是“一個科學的命題”,也是“一個民生的命題”。
“五個精準”應對目前疫情
對此,梁萬年提出“五個精準”去應對目前疫情。梁萬年認為,香港資訊化水準高、城市管理水準高,有能力精準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厘清病人感染的來龍去脈,如感染源頭、傳播路徑、病人的接觸人群及活動空間範圍等。他相信,香港能夠做到通過大資料資訊化的手段,找出密切接觸者,并對這些密切接觸者進行精準管控,避免進一步造成連續性傳播。
如何遏制香港目前疫情蔓延的勢頭?梁萬年認為,當務之急是擴大核酸檢測範圍,盡早找出傳染源。通過大資料的手段,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有效追蹤之餘,也要通過嚴密的社群防控,建立起網絡化的管理。他說,社群層面的防控非常關鍵,要盡力把責任真正落實到每一個街道,甚至每一個門樓,“責任感是非常的重要”。
“與病毒共存”論調不科學
至于所謂“與病毒共存”的論調,梁萬年認為,所謂“躺平”式地對病毒置之不理,目前仍為時過早,“現在這個判斷從科學上還不能給出結論。”他說,若今後出現更具特異性的、更有效的藥物,當人類戰勝了這種病毒時,病毒對人類的危害變小,人類便可以和它共存。
“我們還是要樹立起抗疫的信心。”梁萬年深信,在香港特區政府的上司下,香港市民一定能夠高效快速戰勝第五波疫情,内地居民也很期盼能夠早日與香港恢複正常的人員、交通往來,“相信這個離我們不是太遠。”
從非典到新冠 梁萬年身經百戰
梁萬年在應對疫情方面有豐富的經驗。2003年,他調任北京市衛生局任副局長,經過一個多月,北京的“非典”疫情從“處于高峰”到“基本得到控制”。
在新冠爆發時,梁萬年擔任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組長。2020年9月,梁萬年獲表彰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去年9月,梁萬年與世衛前總幹事陳馮富珍分别受聘成為清華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院長。
梁萬年擁有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學位,在國内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馀篇,主編或編著教材或專著40餘部,是一位蜚聲國際的流行病學專家。
病毒不斷變異 不能掉以輕心
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上司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指出,“動态清零”不等于追求零感染,關鍵在于快速發現快速處置。他強調,這是中國這兩年多抗疫經驗的一個選擇,“我個人認為它是一個最佳的一種方針和政策的選擇”。
梁萬年指出,盡管Omicron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較Delta低,但對普通流感仍然較高,此外,疫情仍處于全球大流行期,病毒也在不斷變異,是以,絕不能夠掉以輕心,仍須堅持“動态清零”的防疫方針。
如何評價“動态清零”的效果?梁萬年表示,2020年4月開始至今,中國内地出現幾十宗疫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快就能在最長潛伏期左右有效遏制住疫情,不至于出現連續性的傳播。“它(“動态清零”)是有效的,而且是符合中國實際的,這也是中國這兩年多抗疫經驗的一個選擇,我個人認為它是一個最佳的一種方針和政策的選擇。”
内地接種率高 不存“免疫窪地”
在内地,疫苗的接種率已經超過80%,本地感染總體較少,有人卻聲稱,中國無法建立免疫屏障,反而會成為全球“免疫窪地”雲雲。對此,梁萬年指出,中國疫苗接種率高,已經具備較高的主動免疫能力,且疫苗對預防重症和死亡仍然有效,是以,所謂“免疫窪地”、沒有免疫的假設都是不成立的。
來源:發現香港
凡未注明“來源:健康界”的文字/視訊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自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健康界贊同其觀點或對其真實性負責。健康界力求内容的完整性和準确性,但無法保證已發表内容及所引用材料的适時性、完整性和準确性,是以隻做參考使用,不建議讀者以此做決策依據。